去年11月份中央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后,由于国企受惠,而民企基本无缘,所以市面上自然颇多怨言,“给国企黄金,给民企信心”之类调侃满天飞。近期中央出台200亿技改资金补贴的政策,看来与民企还是无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根据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以下六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一是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加快研发共性关键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二是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三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发,发展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总成产品。四是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和先进生产线建设、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等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研发生产、计算机研发能力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推广应用,支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五是大力发展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及核电关键设备、关键组件等。六是支持物流业发展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和城乡物流配送等工程。为此,今年中央以贷款贴息为主的方式,安排200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官方媒体估计,项目实施后可直接带动全社会投资4600亿元。
如果说,4万亿投资是防止经济崩盘、提振企业界信心的必要措施,那么200亿技改资金就有点让人狐疑:200亿补贴资金下去后,4600亿就会跟上?这可是23倍的带动率啊!国企固定资产更新就会立即出现?我们对此怀疑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都是企业行为,不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的驱动力是成本要素和利润率的变化。政府行政指令下,如果有什么效果的话,那最终就是数据魔术,很难有实质效果。
就技术改造而言,是企业在能源、劳动力工资以及土地价格等生产要素上涨情况下的压力结果。企业只有增大技术改造资金,提高产出率,否则消化不了成本压力而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或者在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高利润率吸引下,企业必然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占据行业高地。因此,技术改造是企业应有之义。你不补贴给它,它也得干,它不干就得完蛋!那么如果成本压力不足,你补贴给它钱,它会干么?理论上讲,国企并无动力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搞技改。煤炭、石油乃至电力等能源价格那么低廉,中国员工工资那么低,土地又是政府强制征收上来,贷款又都是国有大银行的低息,成本如此低廉,辛辛苦苦搞技改,国企岂不是自找麻烦?就算搞技改,企业环节中哪些改造?如何改造?没有价格信号引导,对此,企业自身又如何说得清?譬如钢铁产能结构调整,发改委红头文件一个接着一个,要求国有钢铁企业将产能由低端建筑钢材生产提升为高端型材生产。结果4万亿投资出来,低端建筑线材销售火爆,高端型材生产却是销售难。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进行改造?
本质上说,企业技术改造是产业升级的表现形式。水、电等基础价格改革配套后,成本上涨自然迫使企业往高附加值生产环节上走。同时汇率改革配套后,人民币汇率自然促使企业在国际购买高端技术专利以及设备,以应付剩余劳动力日益不足的局面。但目前人民币汇率低估,等于削弱国内企业的购买力,出口部门的扩张实际上人为扭曲国内资源价格的赔本买卖。资源、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改革还前路漫漫,这技改又如何搞得起来?
最终分析结论:
就中国民企来说,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的出口企业,还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商家,在金融危机和国内金融资源稀缺等不利条件下,已经开始技术改造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限于汇率低估和金融管制以及法治不健全等原因,要民企担任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主心骨是非常悬的。而国企说是“共和国长子”,倒不如说是“共和国大少爷”,这200亿钞票烧下去,天晓得会有多少效果出来。但按国企历史,最好不要对此有什么指望。中国的产业升级,未来估计还是靠跨国公司产业链全球大转移导致技术在华的扩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