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与规模增长:量质齐升的转型态势
我国多式联运在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和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2024年标志着中国多式联运进入增量提质的发展新阶段,由快速增长转向稳健发展,在规模增长、运输结构调整、枢纽布局优化等方面呈现全面向好的发展态势。
规模量质齐升:2024年,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量达到约12473万标箱,同比增长15.6%;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6.5%。公铁联运、空陆联运、江(河)海联运等多元化联运模式成为新的增长极,其中内河铁水联运量增速高达22.1%,显示出内河联运的巨大潜力。据交通运输部综合测算,多式联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约0.9个百分点,节约成本支出约1000亿元。大多数多式联运线路运输费用低于公路直达运输费用,成本平均降低约30%,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持续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政策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达578.3亿吨,同比增长3.8%;货物周转量26.19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7%。其中公路货运量占比从2017年的78%下降至2024年的73.6%;铁路货运量占比从7.8%提高至9.1%;水路货运量占比从14.1%提高至17.3%。这种结构性转变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表:2024年中国货运结构变化情况
运输方式2017年占比(%)2024年占比(%)变化百分点
公路78.073.6-4.4
铁路7.89.1+1.3
水路14.117.3+3.2
民航0.10.1-
国际联运通道跨越式发展:我国国际联运通道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以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为骨干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发送207万标箱,同比增长10.7%和9.2%;中亚班列开行1.2万列,发送88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首次突破万列大关,发送96万标箱。中欧班列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提质升级,全程时间由15-23天缩短至11天;全程时刻表班列扩展到17条,较2023年增加12条,覆盖主要中欧班列开通城市。这些国际联运通道有力支撑了我国粮食、煤炭、天然气等重点物资,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的高效运输。
二、枢纽布局与通道网络:基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多式联运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枢纽节点的有效衔接和通道网络的互联互通。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等重大工程,持续推进枢纽功能完善和网络优化,为多式联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1、 枢纽功能持续优化
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累计支持37个枢纽城市(群),直接服务150多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和70多个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物流枢纽网络。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165个铁路物流基地,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超过90%,大幅提高了铁水联运的衔接效率。统计显示,49%的物流园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建有铁路物流基地(货场)、港口码头或机场等货运枢纽,为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创造了有利条件。
内陆港建设成为拓展港口腹地、促进陆海双向联动的重要举措。全国建设内陆港超过320个,其中77%的内陆港5公里范围内分布有至少一座铁路货场或铁路站点,初步形成了陆海互济、双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已开通海铁联运班列27条、布局内陆无水港38个、海河联运航线40条,海铁联运业务辐射16个省(区、市)67个地级市,成为多式联运发展的典范。
2 、国际国内通道网络日益完善
依托中欧班列、中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等骨干通道,我国已形成内外联通、陆海联动的多式联运大通道网络。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容提速,新时代亚欧陆海新通道启航,中吉乌通道铁路建设正式推进,中蒙俄通道铁路线路逐步完善,国际联运通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区域多式联运网络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东盟方向:广西南宁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了“陆海铁空”立体物流体系,涵盖4条中越跨境电商陆路通道、1条中越班列运输通道、1条中国-东盟海陆联运通道及15条跨境电商国际货运航线。重庆“东盟快班”通过中欧班列与陆海新通道无缝衔接,实现东南亚至欧洲25天直达,较传统海运节省5-10天。
长江经济带方向:2024年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促进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东北地区: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发展联盟成立,推动区域多式联运协同发展。
表:2024年我国主要国际联运班列开行情况
班列类型开行列数发送标箱量同比增长覆盖范围
中欧班列1.9万列207万标箱10.7%欧洲25国125城
中亚班列1.2万列88万标箱-中亚主要国家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突破1万列96万标箱-东盟及全球125国
铁水联运品牌线路12条--沿海主要港口
三、组织模式与服务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
多式联运的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撑,更需要组织模式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在“一单制”改革、智慧物流应用、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推动多式联运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单制”改革全面落地:2024年,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重点联系企业通过“一单制”完成的箱量占集装箱多式联运量的比例约8%。国铁集团组织中铁集装箱公司与航运企业密切协作,在铁路95306平台联合签发全国首张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运单,实现了“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的全程服务模式。截至2025年4月,铁路共计开通6条干线铁水联运线路,累计完成多式联运一单制运量1172标准箱。“一单制”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多式联运中单据流转繁琐、责任难以界定的问题,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注入新动能。
智慧物流技术深度应用:多式联运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显著加快,浙江“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等项目有效推进,物流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水平不断提升。四川推出的多式联运数智平台整合“铁公水空”数据,为15条重点产业链提供智能调度、全程监控等服务,使物流成本降低15%-20%。广西南宁综保区至吴圩机场实现“区港联动无感通关”,通过电子关锁技术自动解锁转关集装箱,通关时长压缩至1小时,日均处理能力达200万单。区块链电子提单等创新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多式联运的效率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