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我国多式联运服务产品不断创新,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线路。2024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12个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宁波舟山港等港口积极推进“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模式,显著提升了联运效率。宁波舟山港、广州港等推动港铁堆场共享共用,作业效率显著提升。中国-东盟多式联运服务创新方面,广西北部湾港开通至东盟36条航线,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7500亿元,对东盟贸易额占比47%。云南昆明依托中老铁路,将老挝木薯粉运输时效从公路的15天缩短至铁路5天,成本降低30%。
四、技术赋能与绿色转型:智慧低碳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是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在自动化码头建设、智能装备应用、新能源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多式联运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1、智能化技术装备广泛应用
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多式联运各环节的深度应用,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运输品质。截至2024年底,我国自动化码头数量达到52座,其中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1座,青岛港、天津港等应用无人驾驶设备,显著提升了港口智能转运水平和联运服务质效。在集装箱箱型方面,国铁集团研发15种新箱型,中集集团等企业研发前沿性和个性化箱型,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冷链货物等不同货物的专业化运输需求。
智能装备在运输环节的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
无人配送装备:快递行业应用超过500台无人车,覆盖全国150多个网点,每日配送10万多个包裹;无人机配送快件近300万件,湖北秭归的脐橙通过无人机运输最快24小时可达北京的餐桌。
智能调度系统:中储智运平台形成覆盖6万条公路运输线路、4300余条水运线路的公铁水智能“运力网”,服务生产制造、商贸等各类企业超5万家。
数字集装箱技术:中国与东盟试点数字集装箱,关锁信息实时共享,周转效率提升30%,某灯具企业通过该技术将破损率从5%降至0.3%。
2、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
多式联运的绿色化发展既是环保要求,也是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在装备方面,新能源机车、船舶等绿色动力装备推广应用,沿海港口等领域推进设备“油改电”升级。江苏远洋打造的5艘120标箱纯电动集装箱船将于2024年底投入京杭运河运营,采用换电模式实现零排放,续航里程220公里。
运输结构的优化也为绿色低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铁路和水路运输的单位货物周转量能耗和排放远低于公路运输,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和水路货运量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意味着整个运输体系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湖南长沙红星全球农批中心的新能源货车完单占比从2022年的约65%提升至2024年的近75%,平均每月有超2000名新能源货车司机活跃于此。相比用油车运输,新能源货车可帮司机节省至少60%的用车成本。
五、现存挑战与短板:发展障碍亟待突破
尽管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挑战,制约着多式联运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准确识别和分析这些短板,是制定有效发展策略的前提。
设施衔接不畅,转运效率偏低:我国规模化、专业化多式联运枢纽占比不足30%,大部分仍以单一运输方式物流园区为主。设施集中布局、枢纽与生产力布局衔接、功能综合配套等方面亟待加强。由于一体化衔接不足,导致中转换装环节成本占总成本超30%,显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虽然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超过90%,但“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场站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多式联运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信息孤岛现象普遍,数据共享机制缺失:部门间、企业间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数据断链”现象较为普遍,企业获取信息成本高、时效性差、综合利用率低。铁路信息共享难问题尤为突出,制约了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影响交通物流效率。尽管浙江“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等项目在推进,但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多式联运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规则标准不统一,制度壁垒仍然存在:随着多式联运不断深入发展,服务规则、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软条件”制约日益凸显,已成为阻碍多式联运发展的“硬隔离”。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在单据格式、责任划分、保险条款、危险品认定等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多式联运的运营复杂性和制度成本。国际规则对接方面,欧盟ESPR法规要求2025年第二季度启动电池、纺织品数字产品护照(DPP),我国企业在适应国际规则方面面临挑战。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通道安全面临挑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等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的出台将重塑全球航运格局。传统物流通道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加快新兴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提高国际联运网络的韧性和安全性。跨境规则协调难度大,东盟原产地自主认证机制(AWSC)虽已实施,但在单证互认、海关程序协同等方面仍需深化。
六、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着力点
基于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未来我国多式联运发展需要在枢纽功能提升、模式创新、技术赋能、规则衔接和绿色低碳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化多式联运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1、枢纽服务能级提升
差异化枢纽发展策略:针对不同类型枢纽的特点和问题,采取“一港一策”推进铁水联运融合发展,提升枢纽服务质效。重点加强内陆港与沿海港口的联动发展,完善内陆港集疏运体系,提高内陆地区多式联运服务水平。
枢纽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综合货运枢纽与产业布局的协同,推动“多式联运+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继续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引导枢纽服务150多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和70多个产业集群,促进物流与制造、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
“最后一公里”瓶颈突破:加快沿江疏港铁路建设,提高港口铁路集疏运能力;推进铁路物流基地、港口码头、机场等货运枢纽与物流园区的直接衔接,力争将物流园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货运枢纽覆盖率从49%提高到60%以上。
2、多式联运模式创新与服务升级
未来5年,我国将重点推进多式联运模式创新和服务升级,打造高效、便捷、经济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深化“一单制”改革是核心任务,力争将“一单制”在多式联运中的占比从8%提升至20%以上。扩大铁路95306平台与航运企业的合作范围,推动铁路与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在单证格式、责任划分、保险条款等方面的规则统一。推广区块链电子提单等数字化单证,提高单证流转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