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式联运发展现状与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来源:网络货运平台指南 | 2025-09-11 11:46

  拓展“一箱制”应用场景,完善内陆地区海运还箱点建设,建立集装箱循环共用体系。发展国际中转集拼、跨境电商退货中心仓等新型业务模式,提升多式联运服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培育多式联运服务品牌,支持地方政府培育15-20个多式联运服务品牌,对精品线路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补助。

  3、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与标准协同

  数据要素流通共享:加大物流数据开放共享力度,破解“信息孤岛”问题。推进国家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数据资源,实现多式联运全程可视化、可追踪。

  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扩大无人驾驶集卡、自动化轨道吊、智能场站管理系统等智能装备应用范围,力争自动化码头数量在现有52座基础上再增加30%。推广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运输路径优化、货物配载、风险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多式联运的智能化水平。

  标准化体系完善:加快多式联运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推进箱型代码、品名、包装等标准规则互认。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等4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落地实施,促进多式联运的规范化发展。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特别是在集装箱尺寸、载重标准、危险品运输等方面实现国际互认。

  4、国际规则衔接与通道多元化

  国际规则对接:积极参与国际多式联运规则制定,推动中外铁路、海运等运输规则互认。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促进跨境贸易单证标准化和电子化,简化跨境清关流程。

  新兴市场开拓:把握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机遇,加快布局中东高溢价市场、东南亚快仓储网络。成都新增直飞迪拜全货机航线,每周5班覆盖中东核心市场;重庆“东盟快班”通过中欧班列与陆海新通道无缝衔接,实现东南亚至欧洲25天直达。

  新兴通道建设:加快中吉乌铁路等战略性通道建设,完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功能,拓展中欧班列南通道。推动中蒙俄通道铁路线路完善,形成多通道、多方向的国际联运网络布局。预计到2025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中欧(亚)班列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超过15%和10%。

  5、 绿色低碳发展与运输结构优化

  运输结构调整深化:继续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政策,力争铁路货运量占比从9.1%提高到10%以上,水路货运量占比从17.3%提高到18%以上。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实现沿海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95%以上。

  绿色技术装备推广:扩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在多式联运中的应用,包括新能源机车、甲醇双燃料船舶、氢燃料电池卡车等。在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等场景布局建设专用换电站,完善新能源货车充电换电设施网络。推广广西南宁“区港联动无感通关”、江苏远洋纯电动集装箱船等绿色低碳试点经验。

  全链条减排管理:建立多式联运碳排放监测和核算体系,推动碳足迹认证和国际互认。引导企业优先选择低碳供应链,如使用再生材料占比≥30%的包装,适应欧盟ESPR法规等国际环保要求。

  我国多式联运体系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战略转型。预计到2025年,随着“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完善,中国多式联运将形成高效衔接、智慧绿色、标准统一的新生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有望进一步降至13.5%以下,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基础支撑,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这一转型不仅将重塑物流行业格局,也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