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晚,ST易购的一纸公告,撕开了中国零售行业十年变局的裂口——阿里巴巴,这个十年前豪掷283亿入股苏宁的互联网巨头,首次按下了减持键。按照*新股价计算,阿里持有的苏宁股权已浮亏约250亿,而此次减持计划套现仅4.9亿。从当年“新零售”风口的战略同盟,到如今资本层面的理性切割,这场持续十年的商业合作,正以一种充满张力的方式,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黄金时代与转型阵痛写下注脚。
一、十年前的“世纪联姻”:当互联网巨头遇上线下王者
要理解阿里与苏宁的十年纠葛,得回到2015年那个燥热的夏天。彼时,“新零售”概念刚被马云提出,互联网巨头们正集体焦虑:线上流量见顶,必须向线下要增长。而传统零售巨头们也在慌:电商冲击下,门店客流下滑,再不拥抱互联网就要被淘汰。
苏宁当时还是那个“家电零售之王”。1990年张近东在南京开出第一家空调专营店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小店会成长为年销售额超千亿的巨头。2004年上市,2008年营收超越国美登顶,2013年销售额1052亿——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同期阿里巴巴的营收。那时的苏宁,线下门店超1600家,是中国家电零售无可争议的“线下王”。
阿里则正遭遇京东的“正面突袭”。2015年的京东,凭借自营物流和3C家电优势,在电商领域快速崛起,直接冲击阿里的核心底盘。阿里需要一个强大的线下盟友,弥补其在实体零售、尤其是家电3C领域的短板;而苏宁需要阿里的线上流量、技术和数据,帮它从“家电连锁”转型为“全品类零售平台”。
于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战略联姻诞生了:阿里出资283亿,以15.23元/股的价格认购苏宁19.9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则斥资140亿认购阿里1.09%股份,成为阿里股东。双方约定共享物流、数据、支付资源,共同打造“中国版亚马逊+沃尔玛”的O2O生态。当时的媒体用“史诗级合作”形容这场牵手,张近东说“这是苏宁互联网转型的关键一步”,马云则称“未来的零售没有线上线下之分,只有是否融合之别”。
十年后的今天再看,这场合作的初心不可谓不美好:互联网巨头渴望线下的“肌肉”,传统巨头渴望线上的“翅膀”,两者相加,似乎能创造零售的“超级物种”。但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1+1”未必等于2,甚至可能小于1。
二、从“双向奔赴”到“各自转身”:十年间的冰火两重天
合作初期,双方确实有过一段“蜜月期”。阿里给苏宁开放了淘宝首页入口、天猫电器城运营权,苏宁则给阿里开放了全国1600多家门店作为“前置仓”,试点“线上下单、线下发货”。2016年,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GMV突破200亿,阿里的“双11”也多了苏宁的线下体验场景。
但裂痕很快显现。2017年,苏宁突然公告减持阿里股份,套现约98亿;2018年又两次减持,合计套现超200亿。当时的苏宁,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线上投入巨大但盈利困难,线下门店租金、人力成本高企,还要应对京东、拼多多的低价冲击,资金链日益紧张。减持阿里股份,成了苏宁“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之举。
而阿里,则展现了难得的“战略耐心”。从2015年入股到2025年,整整十年,阿里从未减持过苏宁股份。即便苏宁股价从15.23元的定增价一路跌到1.78元,即便持股账面浮亏从数亿扩大到250亿,阿里始终按兵不动。这种“长期持有”,既是对当初战略的坚守,也暗含着对零售行业“线上线下融合”的信念——它或许在等苏宁“触底反弹”,等O2O生态真正跑通。
但市场没有给阿里“等”的时间。2020年后,苏宁的困境全面爆发:2021年净亏损433亿,2022年被实施ST,2023年市值跌破200亿,曾经的“家电零售之王”沦为资本市场的“问题股”。截至2025年上半年,苏宁易购无控股股东,董事会6席中,苏宁系占2席,阿里占1席,南京国资占1席,股权结构的分散,也预示着战略协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阿里的“耐心”,最终没能等来苏宁的“反转”。2025年9月,杭州灏月(阿里系主体)宣布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2.63亿股,占总股本2.85%,按1.78元股价计算,套现约4.9亿。这4.9亿,对比283亿的初始投资,连零头都不够;对比250亿的浮亏,更像是“割肉止损”。
但如果仅用“亏损”定义这场十年投资,未免太过简单。苏宁在2017-2018年减持阿里时,恰逢阿里股价高位,套现的200亿为其续命数年;而阿里持有苏宁的十年,虽然账面浮亏,但也通过苏宁的线下资源,完成了对家电零售领域的“战略侦察”,为后来盒马、淘鲜达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商业合作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财务回报,还有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对资源整合的试错。
三、阿里“零售大瘦身”:从“生态梦”到“现实账”的战略转向
阿里减持苏宁,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其近年“零售板块大瘦身”的延续。
2024年12月,阿里以74亿出售银泰百货全部股份;2025年1月,以131亿港元出售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母公司)全部股份;2025年4月,拟减持三江购物3%股份;同期,杭州灏月还在清仓丽人丽妆、减持圆通速递、美凯龙……从百货、超市到家电零售、美妆电商,阿里正从过去十年“买买买”的零售生态中,系统性地“卖卖卖”。
这背后,是阿里战略逻辑的根本转变:从“生态扩张”转向“核心聚焦”。
2010年代的互联网行业,信奉“生态论”:巨头通过投资、并购,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上下游,形成“万物互联”的商业帝国。阿里的“新零售”战略,正是这一逻辑的产物——通过投资苏宁、银泰、高鑫零售,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场景+物流配送”的全链路生态,对抗京东的自营体系和拼多多的下沉市场。
但生态的代价是“重资产”和“低效率”。以高鑫零售为例,阿里2017年入股时,大润发是中国商超龙头,但在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的冲击下,大润发的门店优势逐渐变成负担。阿里试图通过“淘鲜达”改造大润发,但传统商超的组织架构、供应链体系与互联网的“快迭代”难以兼容,最终只能“出售离场”。
2020年代的互联网行业,更讲“现实账”:资本不再追求“规模至上”,而是“ROI(投资回报率)至上”。阿里新任管理层在2023年投资者大会上明确提出“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资本效率”,非核心资产若不能带来协同价值或持续盈利,就会被果断剥离。
零售板块的“瘦身”,正是这一战略的体现。如今的阿里,更愿意将资源集中在淘宝天猫(核心电商)、阿里云(科技服务)、本地生活(饿了么、高德)等“现金牛”和“增长极”业务上,而非继续为“生态梦”买单。
这种转向,不是“退缩”,而是成熟企业的“理性选择”。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期已过,粗放式扩张难以为继,精细化运营、提高单用户价值、降低资本消耗,成为巨头的新课题。阿里的“零售大瘦身”,本质上是在算一笔“现实账”:与其在低效率的生态里“内耗”,不如聚焦能产生真金白银的核心业务。
四、苏宁“跌落神坛”:传统零售转型的“时代寓言”
阿里的转身,映照出苏宁的困境;而苏宁的困境,是传统零售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典型样本”。
苏宁的衰落,并非一夜之间。从2013年销售额1052亿、超越阿里的巅峰,到2025年市值165亿、沦为ST股,其“迷失”至少有三重原因:
第一,线上转型“起大早赶晚集”。 苏宁是*早布局线上的传统零售企业之一,2010年就推出苏宁易购,比京东的“自营电商”模式早了两年。但苏宁的线上战略始终摇摆:早期试图“线上线下同价”,得罪了线下加盟商;后来又想“独立发展线上”,导致线上线下资源分散。反观京东,凭借“正品低价+自建物流”的差异化定位,快速占领3C家电市场;拼多多则用“社交裂变+低价白牌”,抢走下沉市场用户。苏宁在“线上对标京东、线下守基本盘”的拉扯中,逐渐失去了优势。
第二,多元化扩张“稀释主业”。 零售是薄利行业,苏宁却在转型期大举进军地产、金融、体育、文创等领域:2015年收购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2016年控股国际米兰,2017年成立苏宁金融……这些业务大多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且与零售主业协同有限。2020年,苏宁的金融、地产板块亏损合计超50亿,直接拖累了零售业务的现金流。
第三,管理层决策“错失窗口期”。 2015年与阿里合作时,苏宁手握283亿现金和阿里的线上资源,本可集中火力做深家电零售、做强线上平台。但管理层却选择了“四面出击”,既想做“中国的亚马逊”,又想做“中国的沃尔玛”,还想做“中国的迪士尼”。战略目标的模糊,导致资源被摊薄,最终在多个赛道都“浅尝辄止”。
苏宁的故事,不是“失败者的挽歌”,而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时代寓言”:在行业变革期,企业*需要的不是“全面开花”,而是“精准聚焦”;不是“固守经验”,而是“拥抱变化”;不是“依赖资本”,而是“修炼内功”。
五、商业合作的本质:价值互补的“动态平衡”
有人说,阿里减持苏宁是“背信弃义”,是“落井下石”。但商业合作的本质,从来不是“感情绑定”,而是“价值互补”。
2015年,阿里需要苏宁的线下门店、家电供应链,苏宁需要阿里的线上流量、技术能力,双方的价值互补性强,合作自然水到渠成;2025年,阿里已通过盒马、淘鲜达建立了自己的线下能力,苏宁的线下优势不再稀缺;苏宁未能借助阿里的资源完成线上转型,对阿里的流量需求也逐渐减弱。当“价值互补”变成“价值重叠”甚至“价值消耗”,减持就是理性的商业决策。
这不是“背叛”,而是商业世界的“动态平衡”。腾讯早年投资京东,后来也逐步减持;百度投资携程,最终也选择退出。巨头之间的合作,本就是“阶段性同盟”:在特定的行业阶段,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当目标达成或环境变化,调整合作方式甚至分道扬镳,都是正常现象。
阿里与苏宁的十年,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商业合作的底层逻辑:合作的基础是“各取所需”,而非“单方面付出”;合作的长久依赖“共同成长”,而非“一方拖垮另一方”。 苏宁若能在十年间完成线上转型,阿里或许不会减持;阿里若仍坚持“生态扩张”,或许也会继续持有。但现实没有如果,只有“适者生存”。
六、零售行业的新逻辑:没有“永恒巨头”,只有“时代企业”
阿里减持苏宁,以及零售行业的一系列变局,最终指向一个结论:零售行业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时代的企业”。
2000年代,苏宁、国美凭借“连锁扩张”成为家电零售巨头;2010年代,京东、阿里凭借“线上流量”成为电商巨头;2020年代,拼多多、抖音电商凭借“低价下沉”“内容电商”快速崛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零售王者”,而王者的更迭,本质是“效率革命”的结果:谁能更高效地连接供需、降低成本、提升体验,谁就能赢得时代。
传统零售的“规模优势”(门店数量、供应链),在互联网时代可能变成“效率劣势”(租金成本、库存压力);互联网的“流量优势”,在直播电商时代也可能变成“内容劣势”(用户注意力分散)。企业若不能跟上效率革命的节奏,就会被时代抛弃。
阿里的“零售瘦身”,是在适应新的效率逻辑:与其控股低效的线下资产,不如通过技术赋能(如阿里云为零售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平台合作(如与抖音电商的流量互换),实现更轻资产、更高效率的价值创造。苏宁的困境,则警示传统企业:转型不是“贴标签”,而是要从组织、供应链、用户运营等底层逻辑上,完成对新效率的适配。
结语:十年一觉,各自赶路
阿里与苏宁的十年,像一场漫长的商业实验:它证明了“线上线下融合”是零售的必然趋势,但也证明了“融合”需要精准的定位、高效的协同和动态的调整;它展现了巨头的战略野心,也暴露了商业世界的现实残酷。
如今,阿里在“核心聚焦”的路上继续狂奔,苏宁在“保壳重生”的困境中寻求转机。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在时代浪潮中,各自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商业的魅力,正在于这种“不确定性”:今天的巨头可能是明天的“前浪”,今天的困境可能藏着明天的“新机”。而对于每个企业、每个创业者来说,能从别人的十年故事里,读懂时代的逻辑、找到自己的节奏,或许比纠结于“谁赢谁输”更有意义。
毕竟,商业的路还长,十年只是一站;而时代的车轮,永远向前。
跨境电商发展方向及前景分析07月13日 17:04
新时代家居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06月18日 10:14
2022年中国物流技术装备市场回顾04月04日 15:38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年中盘点:物流行业10大影响力事件,争执、跨界、开放、整合、...07月09日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