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阿里云怎样书写巅峰传奇?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5-09-13 20:51 | 作者:快言慢说

  111.jpg

图片来源:网络

  在阿里的新一轮变革中,把电商与云计算作为主业,其它的业务,则是能卖就卖。天猫与淘宝,是阿里的基本盘,是当然的主业,而阿里云,作为现代科技的尖端应用,成为阿里赢的未来的武器。它是如何从低谷到巅峰?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让我们探究一番。

  一、阿里云大转身

  经历三年的低迷股价之后,阿里终于翻身,从年初起,阿里(港股)股价从76元一路爬坡,飙到*高143.5元,估值迎来反转,究其原因,则是阿里云取得的骄人业绩所致。曾经被认为是拖后腿的阿里云,如今已成为公司重振的核心引擎,那么,阿里云是如何从低谷到巅峰的呢?

  一直以来,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阿里云绝对算是重量级的玩家,但随着市场逐步进入稳定期,先发优势红利消退,国内外竞争对手抓住机会,在不断瓜分其市场份额。

  在张勇主导阿里时代,阿里巴巴集团开启了“1+6+N”组织变革,首推阿里云上市,为此,积极寻找战略投资者,接触过中国移动、广电等多家国资,然而对方给出的估值为2000亿人民币,这让阿里不能接受。

  十多年投入千亿资金,打下国内云计算的半壁江山,撑起无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今仅值这么一点钱?遭到了资本市场的严重冷遇,阿里痛定思痛,从内部找原因:阿里云收入年增速50%不再,连续九个季度营收增速降到个位数,失去高成长溢价。

  并且,作为昔日的行业领跑者,阿里云近年正面临技术信仰崩塌引发的系统性危机,频繁出现宕机和BUG问题,不少人对其稳健性产生质疑;业界认为,这些持续性故障,暴露出以阿里云为代表的国内云服务商在前期快速扩张阶段埋下的诸多隐患。

  当时,阿里云面临更严峻的现实问题是盈利模式,在海外,AWS、Azure、GCP 等几乎完全基于公有云+标准化服务+SaaS 模式,毛利率可达30-40%以上,但国内阿里云深陷定制化项目的泥潭,变身“系统集成商”,人力成本高,利润率低。

  当然,这与国内客户企业情况有关,政企客户更青睐于私有云、混合云部署,阿里云结合这些客户需求推进解决城市大脑、工业大脑等等,拖累阿里云利润与估值。

  吴泳铭主导阿里巴巴以来,对阿里云倾注了较大精力,亲兼阿里云CEO,强调阿里云是阿里的两大主业之一,并坚定聚焦核心业务,推动AI+云成为其长期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一个季度,阿里云在资本开支上就狠砸 386 个亿,比去年多了三倍。

  提出并推行“公共云优先”的战略,缩减亏损的传统大集成项目,迅速扭转了困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阿里云以24.6%的市场占比稳居全国第一。

  阿里云推出的云计算行业前所未有的商业线新战略,使盈利结构改变,形成以标准化、公有云服务为主、强调规模化复用的盈利模式,需求更快转成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23年Q3、Q4两个季度,利润分别为 14.09 亿,23.64亿,同比增长了44%与86%。2025年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利润为29.54亿元,不再是赔本赚吆喝。

  国际品牌AWS二季度营收258亿美元,增速大概19%;微软Azure增速29%;谷歌云28%,阿里云的26%,基本是一线玩家的水准。摩根士丹利预测,2027-2028年阿里云营收可能达到2000-2400亿,有机构预测,阿里云万亿估值*快能在2028年实现。

  在中国市场上,对阿里云形成挑战的是腾讯云与华为云,前者在金融视频游戏直播等垂直领域应用超强,后者软硬件自主研发,在G端深耕多年,在数据安全领域领先,在政务云领域优势明显,而阿里云,借助丰富的淘宝天猫资源快速成长,目前已拥有*完善的云生态体系和多样化解决方案,目前三者呈现三足鼎立状态。

  国家在推「东数西算」,希望把算力大规模铺开,这是机会;但同时,对数据跨境、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这又意味着,云厂商必须拼合规,不能只拼技术。

  总之,阿里云作为中国云计算的先行者,其重获市场信任的关键在于回归技术本质与重构商业逻辑的双轨变革,正如大摩所说,阿里云战略完好,变现能力持续增强,会成为阿里的顶梁柱。

  二、AI是一手好牌

  如果说“公共云优先”让阿里云找回了增长,那么“AI驱动”则正在重塑阿里云,让阿里云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换档提速”,它正在打破了云市场增长乏力的局面,给云厂商带来了大量新的GPU算力订单。

  阿里云的战略,就是云+AI一体化的发展,从整体趋势来看,全球78%的企业都会拥抱AI,未来3-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会迎来云+AI的新一波高速发展期。

  阿里云依靠坚定投入AI,走出过去三年的低迷期,过去一个财年,以AI+云为核心的科技业务正成为增长新动力。

  吴泳铭执掌阿里后,明确了“AI 驱动、公共云优先”是阿里云的战略重心,商业模式的彻底蜕变,带来了业绩的迅速好转,阿里云今年收入,主要由更快的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所带动,云+AI拿下千亿订单,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2024 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增速17.7%,而AI算力是驱动市场变革的核心力量,阿里云的增长主要得益于AI相关需求,阿里云近年在AI上抢占的市场,大体可以分为算力供给、开源基础模型服务。

  2024年初,云厂商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AI算力竞争,英伟达芯片断供后,高端GPU算力成为稀缺资源,汽车厂商和大模型公司需求激增,阿里云销售团队全员出击,在贴身服务中拿下关键订单,在OPPO总部,获得年耗1亿的订单,比亚迪、传音等企业都成为了阿里AIT算力客户。

  在GPU算力订单上,阿里云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字节的火山引擎,因为字节有足够多的高端GPU算力,因此,阿里云正加紧补足这一短板。据称,去年10-11月期间,阿里云花13亿元,以提高智算平台的硬件设备、算力支持及扩容需求;近日,有市场消息称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芯片,虽然阿里否认,但决不是空穴来风,可见阿里增加算力的决心。

  目前,阿里云已经依托全球29个地域、87个可用区的分布式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服务。除了算力,阿里云因为有此前积累,在算力调度能力等上面更强,客户人脉关系也比字节的火山引擎有优势,在GPU算力需求量*大的汽车、大模型领域,拿到了不少的客户。

  AI算力销售的激增,确实为云厂商带来了第一波可观的红利,也成为阿里云短期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但长期来看,真正支撑市场对阿里云重新定价的,是AI会让阿里云再次开启一次商业模式的进化。

  如果说AI时代新增的算力需求,是阿里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那么基于算力底座构建的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则是市场重估阿里云的核心逻辑。根据阿里*新财报,阿里云的AI相关收入占比第一次突破了 20%,这意味着现在阿里云挣的每五块钱里,就有一块来自AI。

  作为中国AI云的领军人,阿里云AI应用孵化平台这块拼图正在成形,2022年,阿里云在业界首次提出“模型即服务 (MaaS)”理念,提倡以模型为中心的AI开发新范式。

  阿里云一直在推全栈AI,*底层是芯片和算力,中间是通义大模型,再往上是各种应用和工具,客户付费买一个能直接落地的解决方案,也正因为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应用撑起来,阿里云的AI收入的占比才被拉高。

  AI收入的质量和传统云完全不同,过去云毛利率低、价格透明,容易陷入价格战,而AI服务的毛利通常更高,客户一旦用上,就很难轻易换供应商。把客服、营销、内部流程都搬到AI平台上,再想换供应商,几乎得推倒重来,对阿里云来说,这意味着收入的稳定性更强。

  模型开源,奠定了阿里云作为AI应用孵化平台的地位。企业无需自己搭建服务器来运行AI,而是通过互联网直接调用云厂商提供的AI能力,这为阿里云带来了大量客户。并且通过吸引更多开发者和应用在平台上搭建生态,推动底层云资源的持续使用,从而带动云厂商的收入增长。

  大模型的出现,推动了AI应用在平台上生根发芽,助力阿里云把平台模式真正跑通,实现技术标准化和生态活力,截至去年底,阿里云调用API的客户,上云的比例已高于大盘。

  目前,阿里云已成为中国大模型的公共AI算力底座,中国一汽、智联招聘、小鹏汽车等众多知名企业客户通过阿里云接入通义大模型。阿里云推动的通义千问开源策略,成为全球AI生态的转折点,通义千问开源后,全球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0万个,下载量突破3亿次,80%的中国科技公司和60%的A股公司接入阿里云。

  阿里云从硬件服务商转型为AI生态平台,有望成为在AI时代放大平台乘数效应的云计算玩家,其估值逻辑也开始逐步向AWS、Azure、Oracle靠拢。

  今年年初,DeepSeek掀起了新一轮AI基建浪潮,当前阿里云在大模型领域优势显著,在AI核心技术领域,阿里云打造的通义大模型系列已位列国际一流开源模型阵营,其衍生开发的模型变体突破9万款。

  阿里的Qwen系列模型,已经在全球开发者中变得流行。由于使用Qwen系列模型,一些企业选择跑在阿里云的全栈AI基础设施上。比如美国亚马逊布局的人形机器人,采用DeepSeek、阿里通义千问等开源的大语言模型进行机器人的操控;英伟达正式开源了全新的代码推理模型OpenCodeReasoning,选用了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作为基础底座。

  阿里云开源的Qwen3-Coder,犹如惊雷出现,不需要订阅费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在整条AI产业链上,编程能力是AI技术的“元能力”,它既是制约AI技术的瓶颈,也是撬动生态主导权的杠杆,用的越多越好用,越好用用的越多,是大模型的规律。

  今年4月,阿里云披露,过去一年它的大模型API(应用程序接口)调用量增长接近100倍,这意味着,像上一轮移动互联网浪潮一样的AI应用创新正在2025年爆发,在未来可见的几年,云和AI的消耗量会飞速增长,这将带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然而,阿里云的大模型,也有对手,随着字节、百度、腾讯等大厂进入AI大模型领域。但要构建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模型应用平台生态”,华为云的短板是,虽有B端大客户资源,但模型能力仍在追赶、平台化打法偏重项目制,难以形成广泛开发者参与的生态闭环,火山引擎则在模型技术上具备一定优势,客户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客户一旦使用了阿里的开源模型,后续自然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阿里云的AI产品,进而带动了公有云业务的增长。而阿里云大模型应用平台生态,采用的是开源策略,有助于快速笼络开发者。

  阿里有庞大的400万客户基础,不仅如此,阿里云也花了不少功夫在打造AI应用领域的标杆案例,就是用云量不大,但属于AI应用头部公司,也会被阿里云当做是大客户对待。

  积极使用阿里云AI产品的客户,从大中型企业逐渐延展到了中小企业,本季度阿里的AI产品应用,除了互联网、智能汽车、金融、在线交易等,还渗透到很多传统行业,如养殖业、传统制造业等。


  阿里云凭借“开源模型+AI 云服务”的双重布局,在模型层的持续深耕、迭代优化,精准对接大客户建立AI基础设施、训练大模型的算力需求,从而拉动阿里云算力服务收入增长。

  阿里云的优势是场景丰富。电商对阿里云来说,是天然的AI试验田,淘宝、天猫、1688,每天都有海量的用户、商家和交易在跑,别人要费大劲找客户试验AI产品,阿里直接在自家场景里就能落地。阿里云也反过来帮电商回血,推荐算法更聪明,广告投放更精准,客服响应更高效,这直接影响商家的ROI 和消费者的体验,两边互相加持,形成一个循环。

  AI重构阿里云的商业模式,随着阿里云开始往越来越多场景渗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开发者和应用在平台上搭建生态,形成“技术输出-场景反馈-模型迭代”的正向循环。

  阿里云在用自家的生态,把AI产品「养大」,然后再往外推给更多企业。当年星巴克进驻中国,阿里云整合淘宝平台运营经验,让星巴克中国把整套运营体系迁移到阿里云上。

  企业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时,往往会遭遇数据不足、技术瓶颈等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对云厂商的期望发生了转变,不仅仅满足于云厂商提供基础的算力资源,即IaaS服务,而是希望云厂商能够深入到产业中,为企业提供从模型训练、优化到应用部署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也就是MaaS服务。

  阿里云正从硬件转向服务,向微软、Oracle等平台型企业靠拢,以提供MaaS模式,为客户全生命周期支持,这不仅提高了阿里云用户的迁移成本,更打开了新的盈利空间。

  随着场景不断拓展,阿里云的AI应用比例还会继续走高,如果两三年后,AI占比能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那阿里云的故事,就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已从传统的To B基建,走向「AI + 应用」的组合。

  面对卡脖子的算力领域,阿里云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阿里云正通过“一云多芯”模式支持国产供应链,并且,阿里巴巴正在自研一款AI芯片,以填补英伟达算力芯片采购受限后留下的算力空白。据说,这款AI芯片将采用国内产供应链,不再选用台积电的代工方案。

  在产品设计层面,阿里自研AI芯片采用全新自主研发路径,针对通义千问大模型及AI推理任务进行架构优化,能效比与计算效率实现显著提升。阿里云奉行技术自主可控法则,正秘密研发新一代液冷智算集群,单机柜功率密度较传统方案提升300%,预计2026年商用。

  三、出海打市场

  在阿里云出海十周年之际,阿里云将对国际市场的重视提上了新高度。如果阿里云不加快出海步伐,将难回到过去30%、50%的高增长水平。过去十年,阿里云出海的步子迈得不够大,彼时,国内云市场的互联网、政企等细分赛道都在高速增长,阿里仅靠国内市场就维持了十多年50%以上的增长速度。

640 (3).jpg

  当前,我国有超过15家大大小小的云厂商,市场高度内卷,与其在国内内卷,不如在海外抢夺更大的份额。2025年,出海成为阿里云的核心战略,聚焦三点: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大模型和AI能力国际化、海内外运营一体化。 这是阿里云成立十多年来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磅礴转向。

  全球顶级客户如何选择云服务商?AI产品如何出海落地?以及阿里云如何通过长期主义、本地化投入,在全球市场建立起持续增长的信任基础?都成为阿里云高层当下要考虑的问题。

  阿里云成为巴黎奥运会官方云合作伙伴,这是阿里云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阿里的出海,投入了真金白银,阿里未来三年投3800亿元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开支,很大一部分是海外数据中心建设和扩容,今年会新开七个数据中心: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和墨西哥,希望通过更密集的基础设施布局,让客户看到阿里云的长期承诺和服务能力。

  在地域上,亚洲肯定是阿里云*重要的市场之一,拉美市场也是重点,拉美市场整个数字化、云计算、AI都处于蓬勃成长的一个阶段,此外,中东、欧洲市场也都有新机会。不同市场会用不同的策略,比如亚洲可能会有更多数据中心,南非等市场可能先通过本地的合作伙伴来做。

  出海,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胜。美国有四家云厂商,它们天然面向全球,亚马逊的AWS是老大,份额大概在30%;微软Azure25%,而且涨得*快;谷歌云11%,靠AI和办公场景加速,还有甲骨文。阿里云呢?全球份额大约4%–5%,排在第四,但和前三的差距不小。

  前几年,当阿里云失速之时,三家美国头部云厂商营收增速长期在20%以上,这导致,2023年谷歌云超越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跃居第三,阿里云滑落到第四。

  相较于海外亚马逊、微软等云高达30%-40%的毛利率,国内云服务望尘莫及,然而,外资云厂商的动荡为阿里云创造了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微软有Office,AWS有北美企业市场,谷歌有搜索,但都没有淘宝这种体量的电商场景。阿里云真正的差异化,是「技术+场景」的组合拳,既有基础设施和模型,又有能不断试错和打磨的消费级场景。

  阿里云逆袭归来之后,其增长力并不比国外品牌差,其26%的增长率,与微软云增长27%不差上下,远高于亚马逊与谷歌。阿里云的收入结构稳定换挡,缩小和国际对手的差距。有人说,全球产业的星图上,阿里坐标与谷歌遥遥相对,沿着相同路线,但阿里云不会止步于成为另一个谷歌。

  阿里云的全球化业务分为三部分:中国企业出海、外国企业入华、海外本土企业。中国企业出海是其中的基本盘,其中有许多是阿里云在国内的客户,因此,阿里云把支持中国企业出海,作为全球重点战略,随它们一起出海,不仅扩大市场,也为客户保驾护航。

  国内云厂商要拿下海外本地客户,难度比较大,因为,AWS、微软云、谷歌云已经在海外市场盘踞很久,有很好的市场知名度,但也不是全无可能,只要努力就有效果,最近阿里云签下印尼*大互联网公司GoTo的金融云订单。

  2020年之后,中国出海的不仅有制造业“新三样”(光伏风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还有人工智能、直播视频、游戏社交、跨境电商、金融支付等技术或服务产品,一批中国制造企业的海外营收规模甚至已经接近50%,这催生了庞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需求

  美国四大云厂商也把中企出海客户作为争夺的对象,但中国庞大的用户规模和极限场景,让中国云厂商锻造出了能与国际云厂商掰手腕的产品矩阵和技术能力。中国云厂商产品售价普遍只有美国云厂商的六折甚至更低,但性能并不差,这背后是中国工程师红利、供应链成本优势带来的成本优势,中国云厂商背靠中国制造,拥有成本更低的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阿里云针对中企出海客户提供2-3折折扣,携程从AWS迁移后节省数千万成本,网易10亿订单顺利落地。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云厂商的贴身服务,在国际市场成了重要竞争力。对于国际云厂商来说,只有少数大客户才能享受特殊服务,体验过“中国式服务”,就无法再忍受国际云厂商的缓慢。

  然而,地缘政治风险也影响阿里云的出海,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美国政府对阿里云数据安全的审查持续发酵,潜在的“禁用令”虽未落地,却已影响其海外客户拓展,尤其是福特、IBM等大企业合作的不确定性加剧。

  在重点开拓中国企业出海客户外,阿里云也不放过海外客户,阿里*新发布的千问3系列模型支持119种语言,包括东南亚的爪哇语、美洲的海地语等地方性语言,为全球应用打开闸门,也为阿里云本地化打下了基础。

  头部全球公司对云厂商的要求一直很高,阿里云与他们一步步去建立信任,从一些项目的合作到更多数字化的创新项目、数字化转型的项目,到AI创新的项目,一步步证明其能力。不仅在产品技术的能力上,基础架构上,还要在提供服务的可持续性稳定性,企业的社会责任上达到对方的要求。

  全球化不是一项短期投入,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阿里会持续加大在海外的基础设施、AI能力、本地服务体系这三方面的投入,目标是建设一个具备全球技术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

  阿里云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国际的,不仅要关注中国市场,更要关注国际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全球扩张,阿里云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科技的韧性和创新力。

  四、未来唱主角

  在阿里内部,他们认为,阿里云的真正挑战,不是别的,而是“错失未来”,十年后的是否成为巨头,取决于今天的决策与投入。阿里对技术的支持将不遗余力,选择投入“真金白银”,是长期战略中*坚定的部分。

  2月,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的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这让市场看到了阿里云在阿里集团内份量和未来的重要程度。某种程度上,一家巨型企业,选择将钱“烧”在哪里,就是企业为自己选择了怎样的明天。

  当然,这些钱短期看不到回报。一个数据中心要 2–3 年才能完全投产,换句话说,今天砸的钱,可能要等五年之后才慢慢反映在利润表上,也就是说,为了未来。

  阿里能稳坐传统电商龙头地位,实则离不开阿里云的助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逻辑一直停留在其电商业务,对阿里云几乎没有计入估值。业界有“重估阿里云就是重估阿里,重估阿里就是重估中概股”的说法,这说明阿里云的进步不但对阿里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上市企业也有重大的影响。

  从2009年成立阿里云,阿里就将其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然而,长久以来,云业务没到收获期,对阿里的贡献不多,而今天,则成为阿里市值上升的主要推动者,才让人们感受到阿里不再是一个电商企业,而是技术驱动型企业。

  阿里云,不仅是阿里的主角,也是云与AI的中国主角,全球主角。阿里云自诞生起就坚持重仓技术,未来将超越了商业范畴,真正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基础设施缔造者,业内预测阿里云万亿市值或在2028年成为现实。摩根士丹利*新报告预测,阿里云三年内收入将翻倍至2400亿,目标价调至200美元。

  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今天的超前布局。押注实体制造、新兴赛道,有尚未发掘的价值洼地。更长远的战略规划中,TCL、美的等一批实体制造企业,以及智能汽车、机器人、AI应用等一批新兴产业被认为未来成长空间更大。

  作为中国数一数二了大厂,阿里云在投资绑定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此前阿里投资了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等大模型公司,这些投资背后也为阿里云带来了一些大订单,业内人士称,阿里云通过投资绑定Kimi等大模型公司,要求其50%算力必须采购阿里云。

  如果和阿里云*新推出的大模型相比,这些都是小意思,明确标定阿里云未来前景的是最近推出的Qwen3-Coder编程工具,性能强于所有开源模型,和Claude 4对比,仅有个别参数稍稍逊色,实际体验中,性能完全不输于Claude和 GPT4.1等闭源模型。

  借助Qwen3-Coder,新人程序员一天也能完成资深程序员一周的工作,生成一个品牌官网*快只需5分钟。

  “开源”是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叙事。不仅关乎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价值观的体现,阿里云也是全球唯一一家积极研发先进AI模型并且全方位开源的云计算厂商,在业界率先实现“全尺寸、全模态、多场景”开源,单在编程模型开源上,阿里云已让利上亿美元,

大模型.jpg

  然而,开源代码意味着全球的开发者可以无门槛参与,最终带来可持续的技术进化。开源带来的用户和场景等使用数据,让阿里云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快速调整和及时响应的优越性。

  做出比肩Claude4的开源模型,不只是“先一大步”踏进AI的超级蓝海,同时,我们看到了阿里云与国际云品牌的竞争,不仅单一技术维度的竞争,也是战略投入等系统实力的较量。阿里云几十年技术自研带来的人才、科研实力等丰厚家底,是能卷出强大AI模型的地基。

  结语:阿里云的成功,不仅是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科技产业崛起的象征。然而,这一切只是故事的开始,人工智能行业,注定是未来*拥挤的赛道,阿里云的梦想中,有为中国占领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担当,也有技术普惠全球的理想主义追求。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56视界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