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10年汽车生态布局曝光!京东联手宁德时代、广汽打造“国民好车”背后的轻资产破局术,不下场造车却要重塑汽车消费全链条

来源:极客小课堂 | 2025-10-15 13:21

  京东十年布下一盘汽车大棋,刘强东用数据“造车”颠覆行业规则!

  2025年10月14日,京东一条微博激起千层浪:宣布联合宁德时代和广汽集团推出“国民好车”。 朋友圈瞬间刷屏,不少人惊呼刘强东也要下场造车了。 但随后京东的回应却给这股热情稍稍降了温:并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

  这就有意思了。 不造车,那京东到底在玩什么新花样?

  铁三角分工:京东的轻资产破局术

  在这场跨界合作中,三巨头组成了坚实的“铁三角”。 广汽集团负责整车研发制造,拿出中欧双五星安全标准、纯电专属平台和灯塔工厂等硬实力;宁德时代专攻“续航焦虑”,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支持;而京东,定位为“生态整合者”,不碰制造,专注用户需求洞察与独家销售。

  这种分工模式让京东聪明地绕开了重资产陷阱。 小米走的是自建工厂的“All in”路线,砸了百亿、用了三年才推出SU7;华为则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京东的“生态整合”模式更像是一场“平台驱动型产品共创”实验,主打用户洞察、产品共创和渠道转化。 简单说,京东不想成为汽车制造商,它想成为汽车生态的定义者和整合者。

  十年布局:刘强东的汽车梦早已埋下伏笔

  京东对汽车领域的兴趣并非一时兴起。 回顾2015年,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就通过个人身份投资了蔚来汽车。 当时,章泽天曾在网上透露:“*初的会议是李斌来我们家,跟我跟强东吃了顿饭。 他花了15分钟讲了他对蔚来汽车的想法,强东花了10秒就说yes。 ”

  此后,京东集团开始在汽车行业进行系统性布局。 2018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2022年,将线下汽车服务品牌“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2023年,京东汽车事业部正式独立运营。 到2025年,京东已在全国160多个城市布局了1500家京东养车门店,合作门店超4万家,其汽车生态已经悄然覆盖了选车、买车、养车、换车的全链条服务。 用媒体的话说,就是“京东不造车,却要革了4S店的命! ”

  刘强东曾明确表示京东的战略边界“跟供应链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碰。 ”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同样体现了这一思路。

  数据驱动力:京东的终极武器

  京东此次进军“造车”领域,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京东面临核心业务增长瓶颈,以3C为代表的高毛利品类增速逐年放缓。 而汽车消费决策路径长、交易客单价高、服务周期长,恰好符合京东中产用户的消费逻辑与心理预期。

  京东*大的底气来自于其庞大的用户消费数据。 作为中国*大的互联网购物网站之一,京东拥有超过6亿的消费者、2亿多车主用户,新能源用户数700多万,平台上约有4.7亿车品的SKU(库存单位)。 这些海量数据,让京东能精准捕捉消费者对汽车价格、功能、外观等方面的期望。

  知名产业时评人彭德宇分析认为,“通过这次‘国民好车’项目,京东以‘产品共创’名义,真正掌握了部分车型定义权,用户调研、配置偏好、价格敏感度,全都由京东平台先行收集,制造端根据用户洞察反向优化。 ”这意味着,京东可能比传统车企更懂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车。

        全链条服务:京东的实体网络优势

  京东的另一个底气来自于其强大的线下服务网络。 京东拥有近3000家养车门店、超4万家合作门店,并设有改装大店与自营贴膜工厂,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 当传统4S店还在靠配件差价维持高利润时,京东凭借自己的供应链能力实现了规模化采购和高效配送。

  京东此次跨界造车,选择在双11期间发布,明显是想借助全年*大的购物节流量,为自家新车造势。 新车将采用“线上定制+线下快提”的模式,除标准版外,可灵活选购“车衣定制版、车品配装版、养护加持版”等多种套餐,主打“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的消费场景。

  更具创新性的是,京东计划将 Robotaxi 车内空间转化为“移动电商终端”,乘客可在行驶过程中即时下单生鲜、日用品等商品,实现“线上下单、车内取货”的即时零售闭环。 2025年,京东集团旗下公司申请了十多个“Joyrobotaxi”商标,目前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

  面临的挑战:京东模式的风险点

  京东的跨界尝试并非没有风险。 平台思维讲的是规模、复用、数据驱动;而整车服务讲的是响应、交付、责任承担。 两种思维如何有效融合,是京东需要面对的问题。

  品牌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补充道,在“国民好车”这样的命名之下,公众的价格预期与品质预期反而更高,任何偏差都可能被放大为“京东翻车事件”。 一旦交付延期、品质翻车、服务脱节,用户很可能不会去找广汽或宁德时代,而是直接向京东问责。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先生就持谨慎态度,汽车制造复杂度极高,京东缺乏造车经验,短期内难以撼动现有格局。 有42%的用户对京东汽车维保的专业性要求表达了担忧。

  不一样的路径:京东与科技公司的模式比较

  京东选择了一条与小米、百度等科技公司不同的造车路径,不直接参与制造。 这种“避重就轻”的策略,让京东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同时规避制造业的高投入风险。

  京东的“造车”更接近华为的“技术赋能”路径,不造车,但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轻资产模式切入汽车领域。 不同的是,京东更侧重于用户洞察、销售和服务生态的整合。 有网友直言不讳地评价:“华为是技术赋能,你这个是销售赋能”,点出了京东与传统科技公司在切入汽车领域路径上的本质区别。

  京东不是要拥有一辆车,而是要拥有“一个用户在一辆车上的所有消费”。 这种模式可能重新定义未来汽车的销售与服务模式。

  自动驾驶布局:京东的隐性实力

  在自动驾驶领域,刘强东也是闷声干大事。 2025年7月,京东物流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400公里满载续航。 这款车可节省约60%的运输成本,并支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

  截至2025年,京东在物流技术上已获得超过5000项专利,其中3000项涉及自动驾驶技术。 这些专利大多针对物流特定场景开发,实用性强且商业化价值明确。 京东物流已在全国30个城市部署超500台无人配送车,累计路测数据达200万公里。 这些真实场景积累的数据为京东进入汽车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源。

  相比于家用车市场的激烈且内卷,无人配送车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招商证券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约为4680亿元。 如果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市场空间则在5460亿元到7280亿元之间。

        产业影响:鲶鱼效应初显

  京东的入局,正给汽车产业带来链式反应。 对传统车企而言,这种用户洞察+渠道创新+生态整合的新模式带来了紧迫压力,4S店体系的渠道优势正在被稀释。

  新势力造车企业也从中获得启示。 京东的轻资产模式证明,无需自建工厂也能实现汽车产品落地,这为中小玩家降低了创业门槛;而数据价值的凸显,让用户洞察能力成为比制造能力更关键的竞争力。

  供应链体系的价值排序也在发生变化。 宁德时代等电池供应商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合作中的关键角色;渠道商则从被动的销售终端升级为主动的合作方,参与到产品定义与服务设计的全过程。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迅速在官方微博回应:“长安万里,京彩纷呈! 期待与未来出行新伙伴京东 的惊喜合作! ”这一互动引发市场对京东可能与更多车企合作的猜测。

  随着10月底试驾活动的陆续开启和11月9日新车的正式发布,消费者将亲自验证京东能否真的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 这场跨界合作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三家企业的利益,更将影响整个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向。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56视界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