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跨越式发展,60年“变频”式递进,中国海运物流走过从无到有的成长期、从小到大的青春期,逐渐过度到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进阶的“成熟期”,位居世界第四的现代化船队、蝉联六年世界第一的港口吞吐量、日趋增长的世界贸易份额、六十年直航圆满……中国海运物流正在用速度和数字推进世界物流史发展的进程,如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60年中国物流硕果又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港口:纵横交错、多种运输方式“桥联”
港口货物吞吐量是新中国成立初的700倍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200多个港口泊位,以通用件杂货码头泊位为主。港口装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仅1000万吨,国际航运几乎为零。国水运基础设施数量少、等级低、布局偏。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亿吨大港达到16个,7个大陆港口进入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10位,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港口大国。目前,水路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12%和63%,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内河干线和沿海水运在“北煤南运”、“北粮南运”、油矿中转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发挥了主通道作用,对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全国拥有港口生产性泊位3.1万个,是1949年的193倍,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万公里,是1949年的1.7倍;我国国际和沿海水路运输航线多达几千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000余条,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表示,港口的发展是建国60年来发生翻天变化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的港口,通过水上运输,承担了外贸90%以上的任务,这几年的外贸都是20%、30%的速度增长,基本上港口的和航运的能力是适应了外贸的发展。集装箱,是港口运输的比较先进的一种运输方式,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有集装箱运输的港口比较,排位前100名当中没有中国的。到2007年,我们就突破了1亿标准箱,去年我们到了1亿3000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能力,改革开放初期100位里面没有中国的,去年前10位里面有7个是中国的。
船舶:由“大”到“强”,成为世界“船”谷
我国海运船队跃居世界第4位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程武介绍说,我国水路运输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水运成为我国沟通国内外的重要桥梁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内河干线和沿海水运在“北煤南运”、“北粮南运”、油矿中转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发挥了主通道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我船舶品种单一、吨位小、技术落后,随着在港口快速发展,我国海运船队也经历了6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迄今,拥有轮驳船18.4万艘、1.24亿载重吨,分别为1949年的41倍、310倍,并已跃居世界第4位。运输船舶基本实现大型化、专业化,全面淘汰了帆船、挂桨机船和水泥质船。中远集团船舶总运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中远、中海集装箱船队运力双双进入世界十强。
此外,在世界造船方面也有不俗表现。不久前,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建造的30万吨级油轮 “新润洋”号砍缆交工。这是大船重工集团为中海集团建造的第7艘新油轮,也是该集团建造的第19艘30万吨级油轮。1957年建成新中国第一艘4500吨油船和5000吨货船,标志着该厂实现了由修船为主向造船为主、由造小船向造中型船的历史性转变。今年,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船市场受到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大船重工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上半年已实现交工船舶12艘,为集团提出的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双超200亿元,交工船舶超450万载重吨。
7月10日,我国民营造船江苏熔盛重工爆“冷”,与阿曼航运公司在上海签订了建造4艘40万吨大型矿砂船合同。这一单超过了今年前五个月中国造船交易量的总和,这个总吨位达160万吨的订单,不仅使江苏省在承接新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两大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而且使中国今年上半年手持船舶订单量及份额首次超过韩国,位居全球第一!
贸易:“雪球式”快速发展
我国外贸总额60年增长2000余倍
港口与航运的迅猛发展,成为我国沟通国内外的重要桥梁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数据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处于恢复时期,进出口总额停留在不到20亿美元的低水平上,进入70年代后,随着我国几个大油田建成投产,石油出口量逐年增加,对外贸易逐渐活跃,同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也逐步展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贸易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中国贸易的一个转折点,对外贸易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物流进入了快车道发展,并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仅仅一年后,外贸总额就迈上了2.5万亿美元的新台阶。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进出口规模同比有所下降,今年上半年净出口下拉GDP2.9个百分点,但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依然将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不仅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它的重大贡献还体现在先后缓解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资金缺口、技术管理缺口、市场需求缺口和能源资源缺口。以外汇储备为例,30年来,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贸出口收汇能力的不断增强,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同时增强了综合国力。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95万亿美元。
除对外贸易规模超常规增长以外,出口商品结构完成的几次重大跨越,也折射出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贸易模式逐步改善的轨迹—通过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成功实现了向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出口模式转变,逐步成长为对外贸易大国并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以及连续17年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也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中国在完成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成功模式。中国也正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的转变。中国国际海运网CEO康树春表示,贸易本币兑换的常态化进程和电子信息在现代物流建设方面的推进作用使开放的中国将不仅仅充当“中国制造”的角色,还将发出越来越响亮的“中国声音”。
两岸直航:六十年心路终“圆”
“为了这一刻,两岸整整花了60年”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同胞翘首企盼数十年之久的“三通”梦终于圆了:台湾海峡上空将出现一条新的航路,上海飞行情报区与台北飞行情报区将完成历史性的直接交接,两岸空运直航将由此启动;两岸间的海上直接运输将投入营运,大陆63个港口与台湾11个港口间将构建起一条繁忙的“黄金海路”;还有一条联结两岸的“心路”将如虹般跨越海峡,两岸全面直接通邮成为现实。
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11月在台北签署的有关协议,海运方面,大陆方面15日正式开放包括48个海港、15个河港在内的63个港口,台湾方面开放6个本岛港口和5个“小三通”港口开展海运直航业务。业内权威人士指出,以一艘500箱位、总吨位1.2万吨的集装箱船经营上海与高雄间的运输为例,经日本石垣岛绕航运输,每航次运距增加30%,运时增加近1天,平均每吨货物增加运费超过3美元。以两岸年贸易额1000亿美元、年运输量7000万吨计算,直航后每年可减少运时11万小时,降低运费逾1亿美元。
2009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等会议陆续举行,中国国际海运网“两岸航运商桥”开通使两岸的信息化合作正渐入佳境。中国国际海运网CEO康树春介绍说,两岸航运商桥电子平台的建立,不仅将借电子商务平台拉近距离、汇聚商机,更深远的是通过电子商桥,交融文化情结,促进区域间物流业真正实现信息化、现代化。
60年的发展,我国已发展成世界港口大国、航运大国和集装箱运输大国,沿江沿海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崛起。截至2008年底,我国与世界主要海运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海运协定,连续10届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水运开放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树立了良好的海运大国形象,在世界海运界的地位显著提升。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更成为世界海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世界海运需求总量、集装箱需求和铁矿石进口最大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