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物流与智慧供应链创新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来源:物流技术与应用 | 2021-03-29 10:30 | 作者:王玉

近日,智慧物流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智慧物流服务指南》(项目编号:20204962-T-469)获批立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智慧经济全面开启的新时代,智慧物流与智慧供应链无疑是支撑科技、经济、产业和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如何推动智慧物流快速发展,持续推进智慧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作为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物流的发展备受关注,各个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开启了对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发展与应用的探索,政府推出了系列政策来引领智慧供应链与物流的创新发展,近期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了智慧物流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我国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发展与应用稳步推进,初见成效,但当前阶段面临的挑战依旧很大。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物流的发展十分值得探讨。

640.webp (38).jpg

天津大学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伟华

天津大学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伟华,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青年工作组组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专家,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以来专注于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发展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他曾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SSCI检索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研究》;牵头主持智慧物流领域首个国家标准—《智慧物流服务指南》的制定;完成的成果多次获得政府决策部门采纳。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刘伟华教授,请他介绍在智慧物流与智慧供应链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智慧物流服务指南》标准的相关情况,并对推动我国智慧物流与智慧供应链发展提出了切实建议。

记者:在您看来,发展智慧物流有怎样的意义?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情况如何?

刘伟华: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面兴起,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合、叠加、迭代和进步发展,社会经济开启了全新革命,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智慧经济决策模式正在推动供需快速匹配,协同化、自动化,以及全球化成为了未来智慧经济的焦点。物流业作为提升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战略性产业,拥有全面融入共享经济、发展智慧经济的场景和条件。

智慧物流以“数字驱动”和“协同共享”为根本,以可视化、可感知、可调节为特征,以“价值提升”为中心,通过推进产业数字化变革和网络化转型,重塑产业分工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新生态的构建。在当前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智慧物流为抓手,实现多维度颠覆式创新,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仅是提高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助力国内产业转型的必备条件,也是有效促进政府物流体制改革的必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围绕智慧物流发展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内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也纷纷发展智慧物流。目前,国内智慧物流的发展存在三种模式,分别是:基于物流企业主导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基于电商平台主导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以及基于区域政府主导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记者:《智慧物流服务指南》标准研制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刘伟华:从必要性来看,智慧物流已成为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尤其是在应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提高物流效率、减少人员交叉感染方面凸显出优势,相关报告预测2025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而相关标准是促进智慧物流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智慧物流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是空白,国际上的欧美国家在智慧物流领域也尚未有国际标准的制定。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该领域的标准都是空白,中国作为智慧物流发展*快的国家,迫切需要尽早制定智慧物流相关标准。

从可行性来看,这项标准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智慧物流管理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的研发成果,根据专项要求,需要制定智慧物流领域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此同时,这项标准也是制定智慧物流相关国际标准的前期重要支撑项目。此外,这项标准也是列入国家物流产业政策规划的重要标准之一。

记者:《智慧物流服务指南》标准将包含哪些重要内容?该标准的落地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当前的研制进展情况如何?

刘伟华:《智慧物流服务指南》这一标准是一项跨行业、跨领域使用的标准。

这项标准主要规定企业提供智慧物流服务时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规范智慧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技术、设备、人员、模式、流程和质量要求,可以成为相关技术与设备选型的重要参考。该标准,具体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明确智慧物流背景下,传统物流要素(技术、设备和人员)应满足的要求;其次,考虑到智慧物流在实际运作中的痛点,明确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的相关要求;最后,从质量角度提出智慧物流服务应满足的指标。

《智慧物流服务指南》标准的起草单位包括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圆通速递有限公司,科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多点(深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云顺科技有限公司,中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这项标准于2020年12月30日由国标委正式立项。拟定在2021年3月召开本标准的正式启动会,2021年5月标准起草组进行初稿讨论并修改,2021年6月标准征求意见,2021年10月标准正式会审,2022年3月标准送审报批。目前,编制团队目前已经启动了国际标准的立项前期准备工作。该标准也将翻译成英文版,面向全球推广。

640.webp (64).jpg

刘伟华教授团队到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就智慧物流标准进行调研

记者:智慧物流加速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您对推动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有哪些相关建议?

刘伟华:我国智慧物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从国内智慧物流的发展环境方面来看,存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物流标准化程度低,已经出台的政策制度未适应智慧物流发展变化等问题。另一方面,从企业转型方面来看,面临发展模式升级压力、业务模式变革压力、运营模式调整压力、组织结构调整压力等方面的挑战。

2019年8月,课题组在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企业发展智慧物流的相关政策需求调研。我们对国内18家领军的物流企业做了问卷调查,调研发现,有78.95%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人才支撑,需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当地的数字化自动化人才。52.63%的企业认为缺乏政策支持。有63.16%的企业认为需要设立智慧物流的专项资金。这说明政府在发展智慧物流方面的影响力并未显现,政府还需要加大推动力度,鼓励本地智慧物流企业发展。

因此,围绕智慧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的建议有:

(1)促进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

(2)推动智慧物流相关标准的建立与普及;

(3)促进智慧物流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4)积极推动智慧物流的国际化发展;

(5)强化智慧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6)加快制定智慧物流的专项政策。

具体的智慧物流发展的重点工程包括:

(1)物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工程;

(2)智慧物流园区工程;

(3)智慧电子商务工程;

(4)智慧物流标准化工程;

(5)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工程。

为了保障智慧物流发展的任务与重点工程的实施,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配套保障措施。其中,政策设计主要包括:科技政策设计、土地政策设计、标准化政策设计、金融政策设计、人才政策设计、法律政策设计六个方面。

记者:近年来,我国智慧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发展水平如何?

刘伟华:智慧供应链是以物流互联网和物流大数据为依托,以增强客户价值为导向,通过协同共享、创新模式和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国际国内、各行各业都发生了深刻的时代变革,科技、经济、产业和市场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智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正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智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在农业、制造业和流通服务业都有典型的应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委在2020年举办了25期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在线论坛,几乎每个案例都涉及到了智慧供应链相关问题,凸显了智慧供应链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我国智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研究重点应聚焦哪些方面?

刘伟华:在既有的学术文献中,不论是智慧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产业应用以及政策设计类的研究,真正考虑到智慧供应链区别于传统供应链典型特征的学术研究仍旧非常有限。实际上,智慧供应链具有许多区别于传统供应链的典型特征,如智慧特征、技术特征、管理特征,以及组织特征。智慧特征是智慧供应链的综合表现,它体现在供应链全程运作的可视化、可感知、可调节;技术特征体现在智慧供应链高度融合智能技术和供应链决策技术,使供应链具有前瞻性;管理特征体现在智慧供应链的柔性化管理和快速响应机制;组织特征体现在供应链多主体的特征,需要协调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相关主体的利益。因此,如何充分考虑这些关键特征,研究智慧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问题将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智慧供应链作为全球正在兴起与迅速发展的组织形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智慧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然而,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在智慧供应链的产业实践和政策制定实施存在不少显著差异,国外相关理论与经验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智慧供应链发展实践。因此,迫切需要考虑中国智慧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围绕中国企业智慧供应链创新的典型实践特点,深刻揭示其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从而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又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政策体系。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56视界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