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是新势力翘楚,需要从企业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能力、量产、运营维护体系综合检验,按着这个标准,回答是头部车企各家各有优势。中国无人物流车行业正从示范运营迈向规模商用的关键节点,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创新突破,将共同推动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未来的C位,各家都有机会
业内预测,若能建成一张百万台规模的无人配送网络,每年可为整个快递物流行业省下数百亿元开支。
虽然目前新势力领先,构建起了初步的体系,但格局未必已定,挑战并未减少,反而开始变得复杂。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程中,有些新势力企业,在阶段性规模达成后相继遭遇困难,有的资金链断裂,有的产品定位出错,有的技术高端却脱离市场需求,无人车新势力要吸取这个教训。
一万台的规模化,已被多家新势力所突破,而下一个里程碑将是年销售10万辆,而业界认为市场成熟的衡量标准,是一家企业在全国拥有2万台以上无人车,因此,整个无人城配赛道尚处早期探路阶段,即便先行者已建立起万台级的初步规模,后来者凭借差异化策略,仍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说,无人城配车技术的临界点尚未彻底越过,商业模式仍需验证,玩家格局也可能随时重塑。因此,水大鱼多的无人车市场,在未来,有人会上桌,有人会出局,有人会站在C位,有人会边缘化。
面对未来,各路各家品牌,都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拼技术、拼规模、拼路权、拼资本、拼背景……以期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免不了泥沙俱下。
快递无人车加速驶入中场战事,真正的“大鱼”开始浮出水面。前几年,不显山不露水的菜鸟无人车,今年以来则大招频出,持续推出了适配多元场景的新车型,这种平台型企业,包括京东和美团无人车,一旦出手,如巨人之睡醒,往往能带来更大体量的推动力。
菜鸟1月推出的GT Pro定位高端场景,续航近200公里,适合从远郊仓库到城区的中长距离配送;6月推出的GT-Lite,主打性价比,预售价格降至 1.68 万元。横向推出有冷链车、柜车等功能车型;纵向有短距离、中长距离、高载重等能力车型。
平台型企业研发轻地图功能,不断降低无人车使用门槛,毕竟十年的技术长跑,在“安全”与“适配”能形成一道的护城河。京东物流第六代智能配送车搭载感知大模型,通过轻地图技术降低对高精地图依赖,路径规划效率提升40%,7月首次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产品京东物流VAN;而美团与星网宇达合作开发的惯性导航系统,使无人车在复杂路况下定位精度达厘米级。
当前,国内无人配送市场的主要落点仍集中在快递“末端段”——网点到驿站的短距离配送,真正具备想象空间的,是下一阶段的城市配送市场(城配)——涵盖便利店、商超、餐饮等场景,对车辆提出了更高载重、更快速度和更灵活路径规划的挑战。
九识除了主要应用于快递配送的四款Z系列车型外,今年还针对快递、医药、,推出了E系列车型以及Z5冷藏车;全新L系列首款车型L5重磅亮相,专为重载物流场景打造,填补了大宗商品运输领域的技术空白。
回应行业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必须兼具前瞻视野与务实行动,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7月15日,菜鸟与专门提供水饮重货配送服务的淼达物流,开启了长沙首个无人送水车队;近日,菜鸟与中盈医药集团达成无人车合作,支持中盈医药组建全国最大无人医药运输车队。
这类场景不仅要求车辆具备高可靠性和动态决策能力,更考验企业在感知、规划、调度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深度和差异化能力,将成为无人配送企业实现规模化商业闭环的关键战场。
新石器则在今年加大与多个场景方的合作落地,比如与深圳龙城打造无人环保巡游车实现定点定时的垃圾转运;比如在东营市“跑腿”送中药。无人配送的应用场景已从传统的快递“末端配送”拓展至更具挑战性的城市配送市场。生鲜冷链、医药配送、赛事服务、跨境物流等新场景正成为无人配送的“第二增长曲线”,场景适配能力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新标尺。谁能聚焦这一变化,并在技术上领先,谁才能在接下来的无人配送竞速战中脱颖而出。
无人车品牌能否胜出,不仅要面对客户,做好服务,更要回头面对供应链,进行深度合作,新石器与九识只所以目前暂时领先,这方面做的好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两家企业都与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实现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与成本优化,例如禾赛与新石器、九识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无人配送的深水区,不仅是技术的比拼、资本的角逐,更是生态位争夺、商业模式探索与政策法规协同的综合性战役。品牌建立、用户信任、融资能力、现金流稳定、组织建设等软性能力也开始决定企业能否穿越下一个周期。
结语:任何重大科技产品的规模化落地,都是一场技术迭代、商业韧性与组织能力的长期战役,在无人车商业化前夜,尽管每位玩家有差异,但都不乏冲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