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新势力起步较晚,但劲头足,在资金、资源并不占优的情况下,依靠产品敏感度和市场洞察力,以极快速度完成技术打磨、制造体系搭建和客户端跑通,成为推动无人物流车从小众应用走向大众普及的关键力量。
平台型的起步早,但在发展上缺乏后劲,三大门派中,新势力领先,平台型略差一筹,新势力不是最先起跑的玩家,但可能是最有机会“跑到最后”的那个。
二、新势力群雄,各有所长
在所有新势力中,大家公认的头部企业,那概就是这么几家:新石器,九识、白犀年……已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个个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凭借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商业策略展开激烈竞争。
大部分新势力创始团队具备深厚的无人驾驶背景,在技术和产品打磨上有一定优势。九识创始人孔旗,白犀牛创始人朱磊、夏添,文远创始人韩旭均曾在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担任要职;而行深智能核心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
每个新势力背后似乎都站着一个大厂。长城汽车孵化的毫末智行,而理想汽车是新势力的主要投资方,白犀牛,顺丰领投;而九识,美团是战略投资者之一,从而使平台型与初创型交织着资本纽带。
在资本市场上,新势力也获得青睐。今年2月下旬,新石器宣布完成10亿元C+轮融资。4月份,九识官宣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交割。紧接着,白犀牛宣布完成了2亿元B轮融资,为技术研发、工厂产线的搭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从目前应用规模上来看,新石器与九识由于发力早且技术优势突出,位居第一梯队,可谓业界双雄,有报告指出,两家龙头企业预计占据80%的市场份额,产品已经落地覆盖超过200个城市和地区。
然而,白犀牛、文远智行也是行业内不可忽视的竞争者。白犀牛虽然规模较小,但由于技术验证与场景适配成熟,依然不乏后劲;而从Robotaxi 赛道强势跨界的新玩家——文远知行,可凭借L4级自动驾驶技术积累的降维复用,快速上手,今年2月,发布了专为城市开放道路设计的新一代无人车Robovan W5,显得游刃有余。
白犀牛认为,相比于交付数量,应更为关注客户使用频次,即日均活跃无人车数,这一观点得到业内许多人的支持:一辆无人车一天只运行2趟,和每天稳定运行 10趟,产生的价值是不同的;只有用户把车用起来,才可以持续改进车型和数据迭代。
因此,白犀牛只谈配送车日活车辆,不谈出厂数量。2024年,白犀牛无人配送车日活车辆达到千台,到2026年,日活车辆将达到5000台。总之,新石器、九识靠先发吃下市场规模,白犀牛、文远则用后发优势打出效率差。
从技术上说,头部企业差不多都具备了L4级自动驾驶能力,但作为无人城配领域的全栈自研派,可分为渐进式(车企主导,逐步升级辅助驾驶功能)和跨越式(科技公司直接研发L4级自动驾驶),前者代表是新石器,后者代表是九识。然而,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哪一家,凭借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和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脱颖而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2024年11月出台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将无人车纳入重点推广技术装备清单,各地的政策松绑为无人车商业化撕开突破口,中国星罗遍布的物流网点,成为了无人车规模化的主战场,商业化的重要焦点。
就新势力来说,各家在商业化上有差异,在客户群体的开拓上,各有打法,反映出的是各家市场理念的不同,主要有两条商业化路径:一是低价冲量,靠重资产博规模,代表玩家是新石器与九识,通过低价策略促成大量商业合作,形成可复制的规模效应,比如九识提出10%首付,贷款利率为0优惠政策;新石器打出首付888元,全新满配,现货发车的促销策略,这需要强大的产品力与工程化能力作为支撑。一是以轻资产为主,借力打力,代表玩家是白犀牛与文远,关键点是生态位卡位与资源整合。
新石器与九识,虽然走的是第一条商业路线,其方式也不同。新石器更加侧重平台化扩张,倾向于优先和大客户绑定,进行批量销售,与中通、圆通、顺丰、极兔、邮政等多家头部寄递企业建立了规模化合作。
而九识,更加看重中小客户与细分场景,在产品布局方面更加精耕细作,认为中小客户才是更真实的市场锤炼场,有了中小客户的支持,大客户才会放心下单,于是挖掘小规模客户以及散户,今年推出中小商户等轻件散件场景E 系列车型,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在适配上二者也不同,九识产品能根据不同区域法规快速调整传感器、车身结构与交互系统,具备更强的本地化适配能力;而新石器X6则更偏工程定制,适配成本高、场景迁移难。
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否成熟,量产是主要指标。近年来,无人配送行业经历了一次“规模探索”的转变,新石器与九识两家企业,率先走到了规模化的首个赛点——累计量产交付1万台,仅中通快递与新石器展开合作,计划未来落地10000台无人车。
需求侧的规模化需要供给侧的规模化,能否量产不仅考验技术成熟度,更考验团队的场景理解力、成本控制力、产品布局力,是对企业的全面测验,会为企业发展带来结构性的变化:企业议价能力提升,边际成本下降;感知+行为数据丰富,模型优化效率提升;技术验证范围扩大,带动更多场景需求。总之,在成本、技术、客户三方面,1 万台都能给企业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然而,量产一万台,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造与交付是重点。手握万辆级订单与海量定制需求,九识与新石器两位玩家均选择自建产能,通过「硬件自研+ 软件定义 + 供应链自控」的重模式,能有效强化场景定制能力,降低总体供应链成本。
新石器与九识,都在全国各地投资搭建了生产基地与智造工厂。新石器在常州、盐城、桐庐等6 地都设有工厂或生产项目,其中常州智造工厂单班年产能可超1万辆,10分钟可下线一辆无人车;而九识在苏州、自贡、无锡宜兴三地建有生产基地,仅无锡宜兴生产基地目标年产1万台,而自贡高新区生产基地计划年产10万台。
而白犀牛,文远则选择了极简的产品线。白犀年捆绑鑫源汽车解决制造难题,再借顺丰的庞大订单流打通商业闭环,形成了「L4 企业+快递龙头+车企」的铁三角合作关系,自己可专注做算法、运营优化。而文远可借其母公司的制造资源,采取分工合作形式,自身钻研算法技术。
当然,九识、新石器的重资产模式,需要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2016年就开始运营的美国Nuro的无人配送车,因整车制造这样的“重资产”太过庞大,导致公司的现金储备极速缩水,去年9月不得不开始逐步转向轻资产运营,当然,中国的国情与美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