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京东外卖能否重塑行业价值?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5-05-09 11:56 | 作者:科技物语

  640 (6).jpg

图片来源:网络

  京东,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许多大战,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完善着京东的生态。近日,京东高调入局外卖市场,美团接招,正在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另一外卖平台饿了么,以百亿补贴加入了战阵,彻底点燃了外卖三大集团的较量,把外卖之战推向高潮。

  外卖之战,其实是电商之争的延伸,即时零售的争锋,作为经历过上一次外卖之战的胜出者,美团与饿了么难否守住地盘?作为后来者的京东外卖,能否打开新的局面,重塑中国外卖价值格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京东入局,重燃战火

  在京东外卖与美团外卖之战如火如荼之际,背靠阿里的饿了么也加入了战阵,把外卖价格战推向了高潮。十年前的外卖大战,四大巨头登台争霸,最终以美团和饿了么二分天下告终,然而,市场总有后来人,今天,京东入场了。

  过去的2024年,“收缩”和“闭店”成为餐饮业年度热词,在这样的情况下,餐饮老板们对于“外卖不赚钱”颇有微词,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就明确说过:“外卖平台赚得太多了,商户根本没利润可言。”

  在过去的几年,外卖说是两雄争锋,其实是“一家独大”,美团占据了大约7成的市场份额,饿了么是阿里本地生活战略的一部分,对美团的反攻并不太着力,而滴滴外卖、抖音外卖相继出现,但都没有全力以赴,所以难以撼动美团外卖的一哥地位。

  京东的入局,是一股活水,作为鲶鱼,使外卖行业波澜再起。京东敢于入局,自然有其实力,京东外卖可依托自营物流快速扩张,依托达达130万骑手+京东物流协同,正以“*快9分钟达”在一二线城市撕开缺口。

  效果也很明显,4月22日,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1000万单,距离其正式上线外卖仅仅2个月11天,而美团外卖大约用了3年,饿了么用了足足9年。

  不仅京东集团有实力开拓外卖,而且,在京东业务体系里,外卖是“一把手”工程,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亲自上阵,其实,京东外卖整个餐饮业务部的操盘手基本上都是过去的“美团系”。

  京东外卖入场的打法也不同,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聚焦中高端市场,严格筛选入驻商家,形成与美团、饿了么的差异化竞争。但在2014年,百度外卖正式推出,也定位于中高端白领市场,然而在第一次外卖大战中就败北了,不得不以5亿美元低价卖给饿了么。

  与百度不同的是,京东本身是从激烈拼杀的电商行业中冲出来的,在供应链、物流等环节具有较大的优势,依托京东物流成熟体系,以及技术与仓储能力,京东外卖能够在此基础上迅速扩张。抖音外卖一直做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自有运力,而京东外卖,凭借物流体系、可进行生态协同。

  更为重要的是京东不是来打价格战的,而是来打“信任战”的。京东做电商时,强调“自营正品”;做配送时,强调“高效可靠”。已建立了较强的用户心智,其外卖的打法也是如此——品质外卖,对其它外卖品牌来说,可能是降维打击。

  竞争,其实是智能化的竞争。探索更智能的算法和管理系统,优化调度系统、在面对订单激增,提升骑手工作效率,找到算法主导的“*优解”,是外卖平台共同的方向。

  未来外卖行业将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尽管作为后起之秀的京东外卖来势很猛,但美团与饿了么绝非等闲之辈,但三者之间的竞战,决不会走低价竞战的老路,低价竞争更容易滑向低质竞争。

  在外卖行业进入“深水区”竞争的当下,补贴战其实并不足以构建出长期的壁垒,假如没有科学经营积累沉淀下来的基建网络,短期的让利迟早也会让用户随着烧钱的停止而弃平台如敝履。

  但我们认为,随着实力不俗的京东外卖加入,外卖领域三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从目前看来,谁输谁赢还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外卖大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推进消费选择的多样性,改写的是你的选择权。

  二、生态之战,各方发力

  外卖大战,表面看是补贴大战,市场份额之争,似乎与十年前的第一次外卖大战相差不多,实际上,在本质上却有了很大的变化,百亿补贴只是重构服务生态的起点。

  外卖各方正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骑手权益、算法优化、与用户体验升级的三维模型的竞争转化,更深层次延伸是即时零售生态,数据自主之争,折射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战略转型与格局重塑,是通过“技术基建+场景融合+组织进化”构建起护城河。

  补贴虽能短期刺激订单增长,但配送效率、商家供给密度、用户复购率等系统性能力才是竞争决胜关键。若平台持续依赖价格战,可能导致商家利润压缩、服务品质下降,甚至引发行业零和博弈。所以说,三巨头的“百亿补贴”不仅是价格战的延续,更是行业从流量争夺向生态构建跃迁的标志。

  京东入局外卖,不仅破局双雄争霸,更是剑指即时零售,这将是未来十年的商业密码。

  外卖,表面看是一场配送权的博弈,实则是巨头对即时零售入口的生死争夺,背后藏着的是万亿级商业生态的底层逻辑。各外卖平台,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剑指即时零售。美团侧重于构建本地生活的综合平台,而京东则更注重通过高频场景带动全品类销售

  美团靠“外卖+到店+闪购”构建本地生活超级平台,成为连接用户日常消费的核心枢纽,2024年非餐配送(商超、医药、数码)订单占比达45%。4月15日,美团正式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定位为“24小时陪伴消费者的新一代购物平台”。

  其实美团早在3C数码领域内频频出手,目前已和苹果、苏宁、华为、品胜、小米等达成合作,不断培养用户对大件3C电子产品的心智,但攻下了外卖高地的美团仍需面临着即时零售在品类、低线市场中的突破难题。

  京东外卖并非孤立业务,而是即时零售战略的关键入口,用户下单外卖时,可同步购买生鲜、3C数码、美妆等商品,形成“高频带低频”的消费闭环。

  京东试图通过外卖高频场景,打通“餐饮引流-零售转化”的闭环,进而反哺即时零售。据测算,京东外卖用户中32%会在72小时内购买非餐商品,客单价较纯外卖用户高55%。这种模式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还为京东带来了更高的客单价和复购率。

  而饿了么此番拉来了重要盟友“淘宝闪购”一起入局,其实就是助力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同时是借力阿里生态实现资源协同,实现“电商的低价,即时零售快速送达”体验。饿了么专注于建设好“符合饿了么特色的即时零售”以及“面向市场价值延展的即时物流网络”两个新赛道。

  外卖业态的背后是进军非餐饮品类市场、提高利润率的尝试,是为零售下半场布局,谁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可持续的模式,重塑整个即时零售服务的价值链条,谁就是赢家。

  在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突破3万亿元的背景下,平台需在消费者让利、骑手权益保障与商业可持续性间找到平衡,需要拨开近场与远场的边界,找到新增量。

  我们常说数据资产,外卖就蕴含着数据资产,外卖积累的骑手轨迹、商家订单、用户地址等数据,这些即时配送数据成为商业生态的“基础设施”,为商业决策提供精准的市场洞察。

  积累的数据,还能精准预测各商圈的订单波峰,优化物流效率,指导前置仓备货,这就是餐饮数据反哺零售,打通人-货-场”的即时连接,甚至定义未来的消费规则。因此,外卖之战,表面是订单之争,其实是数据之战,关于数字时代商业话语权的对决。

  商家、骑手、消费者是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外卖服务的完整链条,他们在外卖生态之战中,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骑手,是外卖的“基础设施”,是连接消费者和餐饮商家的桥梁,决定了整个平台外卖服务的速度与质量。外卖“骑手自由”、“二选一”的话题,不是今天才有,而是在今天的大战中,推向了高潮,不仅是口水战,而且在实实在在的开始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了。

  骑手作为即时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毛细血管”,自然成为各方必争的资源。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商家的关键节点,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进而影响平台的品牌形象。

  只有骑手有保障,送外卖才有活力,京东集团宣布将逐步为京东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这一“福利革命”点燃舆论狂潮,核心价值在于提高了骑手的职业保障,增强骑手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激励骑手更加投入到配送工作当中。

  美团紧随其后,发布消息称,平台正在搭建与骑手社保相关的信息系统;而饿了么也宣布将为骑手缴纳社保,早在2023年,饿了么就启动了蓝骑士社保缴纳试点。然而,百万骑手群体年社保支出缺口持续走高,若全额覆盖将吞噬平台不低的净利润。

  外卖平台间的竞争,已经从流量争夺转向商家资源与服务质量比拼,与以往不同,餐饮商户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变量。商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一些商家会利用不同平台的定位,设计差异化菜单,增强餐饮品牌触达不同人群的能力。

  对于商家来说,外卖不再只是线上渠道,更成为门店模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在悄然重塑品牌的空间布局与产品策略。对于消费者来说,留下来的真正用户则时刻在意着消费体验的优劣,回归到外卖服务的核心,平台之间比拼的仍是对需求和供给两侧的精细化运营。

  大厂看上外卖,是其延伸的价值,外卖的竞战,不仅是三大平台,而沿着产业链、供应链层层传导,商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最终都会卷入其中,背后暗藏的是——平台、商家、流量、消费者的全方位重新洗牌。

  在今天,外卖之战,其最终目标不是抢市场,而是打穿供应链,比如京东,可以凭借自营仓储实力,尝试“前置仓+品牌直供”。

  这次的外卖大战,其胜负或者不取决于补贴持久力与用户留存率,而生态协同将成为各方破局关键。从行业成长角度来说,京东能否赢得外卖大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新的行业生态。第二次外卖大战,业界或将见证“补贴驱动”向“服务驱动”的范式革命。

  对于外卖平台,要学会从“流量、转化、留存”三个底层逻辑中找认知壁垒,要跳出过去规则,以“反平台思维”的能力,来重塑外卖行业。平台大战的本质,不是补贴多少,也不是谁速度快,而是谁掌握“用户注意力入口”+“供应链控制权”+“算法定价权”形成闭环。

  今天的外卖平台的大战,战的是市场,卷的是格局,动的是资源分配,通过外卖市场的竞争,正在进入即时配送运力资源、平台算法、数字化能力的全新考验。

  三、重塑未来,价值领先

  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正倒逼企业进行高维度竞争的长远考虑,靠价格战打不出强大的企业,更打不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在反内卷的形势下,电商平台的“仅退款”全行业宣布叫停,标志着“整治内卷式竞争”再下一城,然而外卖的烽火又起,以全民补贴叠加舆论攻势方式开锣,然而细心审视,三大外卖集团较量的本质,不是低价竞争导向的“破坏式内卷”,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破坏式创新”,真正重塑整个商业模式和市场生态,是拼品质、拼服务、拼创新式竞争。

  过了十年时间的第二次外卖大战,会是终极之战吗?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次大战,促进了行业价值的形成,将开创外卖竞战的新局面,入局的京东,打出的牌是“品质外卖”,就有颠覆行业的想法。

  外卖行业的竞争,本质是生态效率的竞争,当平台从流量分配者进化为价值创造者,行业才能真正走向良性繁荣。当前的外卖补贴战已经逐步升级为价值战,业界呼唤重构服务生态,期待出现重塑行业价值的破局者,跳出价格绞杀,重新定义竞争维度。

  那么,价值导向是什么,摒弃单纯依靠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的短视行为,反对那种以牺牲长远利益、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零和博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目前,“企业获利、社会买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平台大厂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外卖平台担负社会责任并不难,难得是如何将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竞争力,比如,为骑手交纳社保,肯定会提高其幸福感,而如何将员工幸福感转化为极致服务,社会责任必须嵌入制度设计中。

  社会责任虽会推高成本负担,但也是重构消费者心智、撬动商业模式的战略杠杆,是“长期共生”与“短期博弈”两种商业哲学的较量,需要从价值重权中找其出路。

  京东外卖的“品质堂食餐厅”定位,为商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有助于提升餐饮品牌的溢价能力,让餐饮进入品质驱动的良性竞争,而品质才是餐饮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针对“外卖食安焦虑”,食品安全投诉量在逐年增长,京东主推“食材溯源”“堂食同款”,让食品安全,商家诚信有了保证;美团宣布将大力推动“明厨亮灶,阳光厨房”,鼓励餐饮商家通过后厨直播的形式,全面展示食品加工过程。

  而饿了么在进行的专项整治行动,已累计清退超过3.1万家违规商户,其中包括大量涉嫌“幽灵外卖”的店铺,这些社会责任便会自动转化为*坚固的护城河。

  外卖行业价值就是,对于商家来说,不再为了流量而不得不“让利”“打折”“投竞价”,而是建立私域能力,主动经营;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会困在算法的“选择陷阱”里。

  平台的数据壁垒,严重阻碍了数据价值的挖掘,政府有关部门正在推进开通开放,但在外卖上,有的平台要求独家接入数据系统,否则降低搜索排名,使商家不得不同时购买多个平台的数据分析服务,不仅影响了互联互通,也使商家增加了运营成本。

  外卖行业的重塑,就是要破解这一数据壁垒,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互动、“开放共享”的数据生态竞争。外卖之战的终局,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倒逼整个行业从“压榨式增长”转向“价值共生”。

  京东CEO许冉表示:“外卖行业本来就是一个挺宽广的赛道,市场规模很大,增长也很快,完全容得下多个平台共同发展。

  外卖与电商逐渐汇入同一个战场,争抢的都是消费者的零售需求,正在进入“即时”与“送万物”之间的链路如何打通的考验,即时零售的“蛋糕”如何做得更大仍是一个问题。

  总之,第二次外卖大战不是谁能笑到最后的问题,而是重塑价值的问题,如果在2025年的春天到来的京东外卖,能成为重塑行业价值的破局者,则对商家、消费者、骑手等来说是值得期待的结果,让整个餐饮乃至本地生活服务呈现出不一样的格局。

  结语:互联网巨头的竞争本质上是“入口-数据-生态”三级跳,外卖也不例外,外卖大战的终极目的,是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而京东外卖的入局,将促进这一生态的形成,行业价值的确定。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56视界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