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程机械国企的整体技术实力仅相当于国外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很多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仍要受制于人;管理体系尚处于国际质量认证的初级阶段,国际化、全球化的专业管理人才紧缺;销售收入则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少量出口仅限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高附加值的欧美市场和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输出仍然无法实现。随着国际厂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大规模的企业扩建和国际化合作项目迅速启动,业内许多企业纷纷借此机会与国际巨头加强合作,迅速提升资金和技术实力,实施国际化营销管理。在这种局面下,工程机械国企如果不思求变、固守成规,其对国内其他企业的优势将很快消耗殆尽。
与国际知名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相比,工程机械国企在产品品种、档次与生产规模,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水平,市场开发,管理技术与水平,资金实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面对日益开放的国内市场,其综合竞争能力亟待加强,无论与外资企业相比,还是与民营企业相比,许多财务综合指标处于下风。
工程机械国企历史包袱过重,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工程机械国企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沉重的资产包袱和人员负担。企业发展需要资金,历史包袱又在消耗宝贵的资金,并且伴生很多人为的矛盾,严重拖累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现有体制下工程机械国企不可避免的处于人工成本劣势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沉重的人员负担已经成为制约工程机械国企快速发展的桎梏之一。现有体制下,国企无法根据产业周期和经营需要调节雇员数量,并因此导致劳动成本居高不下和薪酬结构缺乏竞争力,客观上形成“无用之人无法不用,有用之人无力留用”的尴尬局面。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只能从根而治,通过改制彻底解决国有职工身份置换问题,在此基础上遵循市场化原则对企业的劳务成本和薪酬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
综上所述,工程机械国企有必要紧紧抓住国企改革以及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地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力争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存在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并进一步谋求国际化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工程机械领域树立中国民族品牌。来源:王岩松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