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已经从主题投资逐步向量产预期切换,然而从聚光灯下走进工厂车间,走进家庭并非易事,不仅要单个维度问题的解决,更要解决组合维度所出现问题。
于是,有人提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最好是一个“从结构化到半结构化,再到非结构化”的演进过程,至于居家养老,肯定是杀手级的场景,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量产元年”的门槛上,却进不了门,面临着三大难题:技术是否够用、成本是否够低、供应链是否够稳。
三、未来怎么走?
王兴兴表示,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机器人行业的萌芽与探索,下一个十年将是生长与绽放——是机器人从‘能运动’走向‘能做事’,从‘行业工具’迈向‘生活伙伴’的十年。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难题,仍然不改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确定性趋势,业界与资本界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高盛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德意志银行预测,到2035年,特斯拉仅Optimus年收入就可达到100亿美元,销量达20万台。
从属性上来讲,肯定是人形机器人更具通用性,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大。宇树科技就表示,人形机器人会是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各大国政府也很重视,出台了不少的支持政策。我国上月发布的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具身智能作为新经济增长点,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标志着具身智能正式成为国家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而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被视为实现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之一,这就是说,我国把人形机器人产业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人形机器人此前已被工信部列为“未来产业十大重点方向”之一,全国多地正在布局生产与测试基地。除了美国、中国,俄罗斯也不甘落后,日前,俄罗斯机器人公司Idol发布了首款国产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名为“艾多尔”。
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希望在这么几类企业。除了英伟达、苹果等多个巨头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外,汽车企业,特别是新势力将是未来人形机器人智造的主力军。
特斯拉、小鹏、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主机厂通过自研方式参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并不断推出新产品。
11月5日,小鹏汽车推出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并在广州建成国内首家具身智能数据工厂,更关键的是,小鹏首次探索“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的创新搭配,推动国内商业化进程超预期提速。
这是因为,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协同优势,可互相促进。Optimus的技术核心在于特斯拉独特的技术复用策略,Optimus基于纯视觉导航和端到端AI驱动,其“大脑”与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同源。通过复用汽车供应链,特斯拉已将Optimus的单机目标成本从初期的20万美元大幅压降至2万美元,这种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其大规模普及的关键。
小鹏做IRON的聪明之处是用汽车供应链压低了成本。硬件方面: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传感器、芯片、动力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高度重叠;软件方面: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软件架构层面呈现同源性,均遵循"感知-决策-执行"三层技术架构,且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算法路径趋同。
当然,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不能靠整机厂商单打独斗,必须与系统集成商、场景方共同推动,毕竟真正理解场景know-how(技术诀窍)的,是使用者自己,这也是智能汽车制造商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原因所有——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数据,真实场景采集的数据是技术迭代的核心支撑,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富集的汽车工厂成为天然的实训与数据收集场地,目前多家厂商已将人形机器人产品布局至整车生产线。3月,美国Figure03进驻宝马工厂,成为首个实现金属板材自主装配的量产机型。
另一发展力量是创新型企业,特别是我国创新型企业,走在人形机器人的前列
创新型企业中,宇树科技是明星企业,近日其上市进程更成为热点,从备案到闯过IPO辅导仅用4个月,创下了硬科技企业上市进度的新纪录。
在上市之前,宇树先进行了一轮融资,把各种资本大佬收入囊中,还引进了政府资金为自己背书。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是大力支持的,二是我国资本市场,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持支持的态度是坚决的。
除了宇树,我国多家机器人、芯片领域的核心企业密集释放上市信号,比如,乐聚机器人已完成股改,IPO计划推进中。10月,乐聚机器人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参投机构包括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等。智元机器人则多次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这背后正是机器人产业加速落地的缩影。随着技术快速发展,整个机器人产业链都在迎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
难得可贵的是,中国初创机器人企业把公司上市当作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企业迈向更成熟的管理,更成熟的运营,一个阶段性的事情。
而10月19日,宇树科技推出以Unitree Go2生态为核心的四足机器人实训平台,构建 “仿真-上机-竞赛-实训项目”一体化教育体系,覆盖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全链条培育。
四、我国企业的优势与瓶颈
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型企业,是有充分优势的,比如,尽管人形机器人在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是非常“烧钱”的赛道,但树科技却实现了健康的自我造血能力,自2020年起已连续多年保持盈利,年度营收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但瓶颈与痛点也很多。
1、数据荒
目前机器人最大的问题是算法泛化性的“数据荒”,数据缺失会直接转化为技术风险——某头部企业曾在手机组装试产中,因抓取算法适配不足,导致单日报废2000台机身外壳。
真实场景的数据采集成本达每一万小时50万元,而虚拟仿真数据的复用率还不到30%,这意味着每进入一个新场景,机器人都要重新训练12-18个月。
算法要想达到足够智能,就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最便宜迅速的数据来自于大量的消费使用场景。汽车行业的智能化采用的是先卖车再快速迭代模式,所以往往智能汽车早期的智驾版本非常智障,一旦销量突破一定规模,海量的用户数据能够帮助车企快速训练升级后台智能算法。
人形机器人无法借鉴智能汽车的模式,大众消费市场有天然的购车驾车需求,但对于一台尚不智能的具身机器人,消费者并没有非用不可的需求。没有使用,就只能在实验室产生训练数据,而实验室的训练数据是昂贵的、局限的、低量的。
人形机器人企业正在努力拓展应用场景,小鹏宣布将与宝钢开展机器人合作,IRON将入驻宝钢,在复杂的工业领域率先探索应用场景。
2、零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