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3年的盒马鲜生(下称“盒马”)体内,一种新型的、类似于区块链的物流系统正在运转。它足以引起各方对手警惕。盒马却不介意别人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
新物流
和背后那家巨擘的创始人一样,盒马也善于引用新概念,然后传教士般宣讲。
在约定俗成的业态前加“新”,实在是讨巧的办法--最外行的人也能看懂在表达什么--但这可能会招致传统从业者的反感。马云2016年一口气提出“五新”,结果老牌企业家宗庆后马上进行了回击。
(盒马CEO侯毅)
就在最近,盒马CEO侯毅出席的某活动上坐满了餐饮店老板。“今天我要说的是新餐饮。”后来有人发现CEO台上讲的时候,底下人犯嘀咕。
盒马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各界对新生事物的反应。不幸的是,从传统从业者的表情来看,他们一点也不喜欢盒马。两个月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了一篇为大卖场老总发声的文章,“我们不欢迎盒马鲜生。”(事后吴晓波到店与侯毅交流,扭转了看法。外界同样认为宗庆后在那之后与马玉达成了和解)
最近一次“新”搭上了物流。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称新零售激活了“网上下单,楼下发货”的新物流模式。盒马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结果,不少电商物流从业者又看不懂了。就拿“时效”来说吧,盒马称自己的配送逻辑完全不同。如果同样配送时间,它会更便宜。因为它把模式省下的利润让利给了用户。
盒马还在反思追求速度的正确性。如果消费者订了一瓶洗发液,那是不是一定要马上就送给他?然而没人会用光最后一滴才想起买洗发液。那这种情况下立刻发货,会让一线配送手忙脚乱,增添不必要支出。用户同样未必感激。
这种说法启发了一位零售专栏作者,他突然意识到过去的“快”其实是一种“无效资源”,企业可能低估了消费者的耐心,进而增加履约成本。他写了出来,结果马上就听到了反对声音。反对者质疑这种对“时效”的错误理解,但实际上反对者在质疑这种模式,盒马的新物流模式。他们觉得仓店一体太烧钱了。
店仓一体
这种“网上下单,楼下发货”的新物流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店仓一体。侯毅还在京东的时候,就开始反复思考那些日后每个从业者都会想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运输模式满足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吗?仓库数量能否像订单量一样无限扩大下去?订单利润能不能覆盖物流成本?如果不能,该用什么办法降低物流成本?
这些问题最终指向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把超市仓库合二为一。
等到侯毅回到上海时,却没有人对这些变革感兴趣。虽然这些人也曾对京东早年投入重金自建物流感到疑惑,但这次把超市仓库一块建在离消费者只有3公里的生活圈里,似乎突破了他们的心里承受底线。他们不相信如此“笨重”的商业模式。
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张勇。他求贤若渴,需要为新零售开个好头。两个人花了半年工夫,确立了不同于020的新型融合思路,这是一个转折点。
此时,还有一个问题,要不要前置仓?这是一种非常通用的做法,它能缩短送达时间。但侯毅担心前置仓会拖累售卖效率。因为盒马的主打卖点并不是躺着不动的图书,而是张牙舞爪的海鲜活物。市内高昂的租金如果仅仅用来存货就太浪费了。
他相信如果单独建前置仓能够盈利,那捆绑了一家大超市的前置仓就更不成问题。况且他还有20年的零售物流经验。入职京东之前,侯毅是上海可的便利店的供应链部经理。
去中心化
到今年底,盒马打算在北京开满30家店。最近开业的北京乐成中心门店,是盒马迄今为止最小的一家店,4000平米。但它的仓库面积简直能媲美营业区。那里是整个门店最密不透风的地方,唯一的入口是挂在头顶的传送带,把从每个营业区吊来的包裹吞进去。
一般来说,如果有人网购了海鲜、熟食、饮料、蔬果,那店内不一会儿就会同时有四种颜色的包裹装载着海鲜、熟食、饮料、蔬果,被不同档口传进仓库,再经自动化设备分拣集单,并最终交由配送员。30分钟送达时间,配送员至少有三分之二在路上。
这样做至少带来了一个好处,也是侯毅此前预想到的--运输效率显著提升--当盒马的仓库变成了离消费者最近的超市,他们就能把分拣搁到最后,而不是一开始。盒马只需要把整箱、甚至是托盘盛的货物用大车送到门店。店里有很多分拣员,同时还是店员。他们工作非常饱和。
遵循这种做法,盒马还需要一间综合仓库。它可能要照顾每家供应商的距离,并依据算法定量采购,然后派车送往不同盒马门店。连接两头的是一条不必多次往返的运输线。
为了区分中心化的传统物流模式,盒马把自己的理念描述成“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体系,并表示有望颠覆传统模式。
“依维柯(一种小型货车)把货从仓库拉倒站点再分给配送员,这是传统模式,如果订单量过大,那运输成本就非常高昂。”说话的是红方(花名)--盒马物流总监,侯毅的得力助手。
“我们的方式是用大卡车直接把货送进门店,分拣后直接做3公里配送。单次货运量和成本都有优势。”他也是一名来自传统B2C电商的物流专家。他和侯毅都预见了传统物流在成本上即将承受重压。
所以当侯毅站出来评价京东为何大幅度上调基准运费时,至少证明他过去的思考不是臆想。在他们看来,京东模式算得上传统电商物流的杰出代表,但前提是为不断增长的仓库和人员买单。当物流履约成本到达极限时,只有两种方法能覆盖成本:涨价,或者削减低毛利品类。最终都会伤害消费者体验。
京东也许已经被抓到了话柄。盒马APP里有一个“无门槛包邮”的入口,点进去就能看到那副充满嘲弄意味的对比图:友商配送同样物品要额外加收38%费用。友商的名字是“某东”。
数据改造和智能调度
盒马还通过一些小技巧挽救了成本,比如3公里范围的生鲜配送,无需投入过多耗材来保证温度;满足全品类的前提下,只做精品;开拓消费场景,满足全天候配送需求;店员和分拣员轮岗,提升人效坪效。
总的来说,这些小技巧看得见摸得着。只要想,任何一家财力雄厚的公司都能够提供。倘若如此,盒马的创新也就不会给他们带来真正挑战。
然而,盒马这种模式最可怕的地方,是几乎没人能预估到大数据对物流改造的猛烈程度。它太细微、太遥远、也太不可见。当记者打开盒马APP时,这种改造就开始了。你在一个页面的停留时间、刷新次数、购买频率……以及一大堆你从没想过的行为,都会变成一串代码、数字,存进后台。
如果你在北京,和这里的人一样爱吃青团(官方统计到北京用户搜索无结果第三多的商品就是青团),那在你下一次有可能购买青团前,整盒整盒的青团就已经躺在店内了。它们会在30分钟内送进你嘴里。
这种做法并不稀奇,它是天猫促销期间惯用的技巧。并非天猫真的找到了任意门,而是把通过算法预测到的商品提前一个月备好。双十一期间,配送员接到指令后,就这样把它送过来。
算法还帮盒马找到了两块处女地,两股被人忽视的消费群体--清晨7~8点间买完菜上班的上班族,和夜晚9~10点下班的IT党--他们一天中最有可能喷薄的消费欲望并没有出现在中午和傍晚。
就连盒马的配送员也成了“数字”,他们的配送路线都在算法意料之中。算法知道一切:时间、路况、顺序、远近、人员配置。
有了天猫、淘宝数据加持的盒马,就像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它的扩张速度和销售规模都在急剧增加,比这些增加还要快的是数据。
它其实只需要等待一个时机。当人们的消费习惯终有一天被算法说服,那盒马今天所面临质疑的全部观点--烧钱、噱头、笨重、强盗--都将不复存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装备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01月01日 08:00
低空经济:重构物流装备体系的革命性变量 03月05日 16:14
食品行业智慧化物流转型 09月12日 16:05
解读汽车物流全局数字化 08月16日 14:11
全面解析电商与新物流 07月26日 13:30
2024物流技术与装备行业发展展望 06月19日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