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新闻网讯 在京津冀物流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北京立足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的主线,非首都功能、加快推动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打通承接津冀企业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同时,北京着力引导物流设施优化布局调整,着力打造“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的城市节点网络。
今年5月,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会同天津市商务委员会、河北商务厅共同发布《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电子地图上客观反映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实现京津冀物流及批发市场设施空间布局的可视化。
规划建设“一核双层、五通道、多中心”的环首都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旨在经过五年发展,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加强产销对接。到2020年,基本形成16字目标,即“布局合理、高效畅通、环境友好、协作共赢”的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
该规划覆盖范围涵盖供应服务首都市场的北京及环京农产品生产、流通区域,环京区域主要包括天津市武清、宝坻、蓟县以及河北省廊坊、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等地。根据规划,到2020年,津冀供京蔬菜数量比重由2015年的20%提高到25%;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过境物流比例下降90%以上;津冀环京地区年产地预冷、冷藏鲜活农产品数量超过300万吨。
目前,经过京津冀三地商务部门的统筹协调,44个首批拟建重点项目确立。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完成项目8个,正在建设项目12个,后续项目也在落实执行中。
此外,北京积极提高商贸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唯一连续三年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城市,北京以托盘循环共用为切入点,积极促进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对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城市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其中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2%;物流标准化试点企业近70家,标准化托盘使用量超过200万块,提高40%以上。
北京继续加大商贸物流疏解力度,持续推动四环内区域性物流功能疏解,严格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据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北京完成疏解区域性市场223个,累计疏解提升物流中心55个,涉及建筑面积382万平方米,涉及商户4.3万户、从业人员15.4万人。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北京市将重点围绕打造京津冀物流协调发展体系、物流标准化试点、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建设、区域性物流功能疏解等领域,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三地商贸物流功能整体提升,2016年底,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京津冀商贸物流协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针对完善区域物流配送网络、构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优化电子商务物流节点布局、促进产业物流融合发展、推动商贸物流标准应用、支持智慧物流技术应用、推进商贸物流绿色发展、提高商贸物流安全保障能力等8项任务进行了部署。
《规划》还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商贸物流在基础设施布局、技术标准对接、信息服务贯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形成以北京市商贸物流业态、模式创新为引领,以天津市国际化、专业化物流为支撑,以河北省集约化、绿色物流基地为保障的商贸物流发展格局。
近一年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商务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采取了不同举措促进商贸物流的发展。在全力配合和积极努力下,疏解提升商贸物流功能、转移承接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商贸物流产业带等工作陆续展开,给三地物流业带来改变的契机,也给三地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装备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01月01日 08:00
低空经济:重构物流装备体系的革命性变量 03月05日 16:14
食品行业智慧化物流转型 09月12日 16:05
解读汽车物流全局数字化 08月16日 14:11
全面解析电商与新物流 07月26日 13:30
2024物流技术与装备行业发展展望 06月19日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