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创新如何跑出加速度?

来源:华商韬略 | 2023-02-22 16:27 | 作者:张静波

图片

图片

  二战时期,美军希望了解并攻击德国的雷达系统。美国科学研究负责人范内瓦·布什,召唤全美*优秀的无线电工程师、斯坦福大学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带领800名研究人员执行这项秘密任务。特曼的研究获得极大的成功,由此奠定了斯坦福大学电子专业的基础。战争结束后,特曼带头创建了斯坦福工业园,将大学的部分土地出租给高科技公司,并鼓励师生创业。在美国国防部,以及军工巨头洛克希德源源不断的订单哺育下,一大批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硅谷由此诞生。这是人类历史上,校企融合、联合创新的典范。

  而这个成功样板,正照进中国医药创新的现实。

图片

  二战前的美国,还是创新洼地。彼时,欧洲才是全世界的创新中心。然而,二战改变了这一进程,欧洲大量人才涌入北美,为美国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尤其是硅谷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全球创新格局。今天,中国的产业创新格局,与二战前的美国类似。作为产业链上的后来者,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后,长期扮演了模仿者、追赶者的角色,而在创新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由此造成中国在很多产业上,对国外技术的严重依赖。以医药行业为例。

        在我国,90%的临床诊疗指南来自国外,90%的高端医疗设备来自国外,90%以上的原创药物来自国外。这是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提供的一组数据。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告诉我们:我国的医药企业再不走创新路,就有可能面临发展停滞不前,从而被永远钉死在产业链的底端。而且,这跟我国当下正在推动的健康中国行动,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极不匹配。人民的健康离不开强大的医疗事业,强大的医疗事业离不开医药创新。没有医药创新,就无法面对更新、更复杂的健康需求,健康中国的目标也无从谈起。但创新要靠实力。

        2022年,全球按照研发管线数量排名的前25大药企中,几乎全是欧美药企。中国仅一家企业上榜。起步晚、实力弱的中国药企,想凭单打独斗,战胜全球医药巨头,几无胜算。如何追赶?硅谷的校企联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而中国药企,也在行动。2023年2月17日,筹备已久的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医药行业校企联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图片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我国历史悠久、学术水平*高的两所大学之一。而云南白药也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著名药企。

  两个百年品牌,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

  此次合作,双方将通过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人才吸引优势和云南白药的市场化优势,在医药创新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中心自两年前筹办以来,对标世界优秀的医药研究中心,以先进的设施、设备,以及良好的学术氛围,多维度挖掘、吸纳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贯通人才链。

  目前,中心已经汇集了詹启敏、乔杰等多位中科院院士、战略科学家,以及张宁等一批青年创业人才,并取得了一连串科研成果。

图片

  除了人才和成果产出,该中心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中国医药领域一次机制体制上的创新。对此,詹启敏院士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北大-白药医学中心是一种新型改革性的尝试,也将成为我们国家医药科技创新的标杆和一面旗帜。”产业链和创新链割裂,一直是制约我国医药创新的通病。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产品,药企有市场但缺乏好的科研成果。

  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打破了这种割裂。这个由一流高校和一流药企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的高端平台,融合打通了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市场链、健康服务链,也贯彻了创新驱动、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办公室主任范内瓦·布什,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提交了一份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在这份被誉为“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的报告中,布什建议:国家资助基础研究,并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展开合作。这份报告,奠定了战后美国科技腾飞的基础。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创新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动员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具体到中国医药创新上,要实现大的突破,就必须组建创新的联合舰队。

  在这一点上,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科技创新,是一件成本高、风险大的事情。尤其医药创新,更有着很高的门槛。在这个行业,流传着一个双十定律,即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可能研发出一款新药。其实,不只是新药研发,医药领域的任何创新,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因此,即便像辉瑞、罗氏这样的全球医药巨头,也在积极寻求外部资源,协同创新。在辉瑞官网上,有一句醒目的话:我们知道不能单打独斗,所以正在积极创建一个新兴的、高度网络化的研发生态系统。

        这些年,辉瑞通过与大学联合研发,资助研究者的项目,以及入资、收购等方式,不断夯实了自己的创新地位。对于实力相对弱小、行业集中度低的中国医药行业,更没有理由拒绝开放、协同创新。因为只有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通过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组建实力强大的联合舰队,优势互补,中国医药行业才能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北大和云南白药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优势互补。北大在基础医学、肿瘤学、口腔医学、药学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学科实力。而云南白药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植物王国——云南省,背靠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在药物转化方面有很大优势。近年来,云南白药在PZ-018、PZ-019等中药经典名方制剂的开发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与北大的合作,势必将进一步提升云南白药的研发实力。而北大,也将通过与云南白药的合作,让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产品,服务于社会大众。

图片

  开放、协同创新,这也是云南白药近年来不断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这家百年老字号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并焕发出创新的科技属性。

        2022年,云南白药斥资百亿元,战略入股上海医药,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作为中国排名前10的药企,上海医药不但覆盖中药全产业链,同时在创新药物研发的进度和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与上海医药的合作,可以增强云南白药的研发实力,而前者也将分享云南白药在中医药领域的资源和创新成果。

        更早前的2019年,云南白药还以3.5亿元,入股中国抗体制药,加码创新药领域。2000万与北大医院、北肿研究所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买下前列腺癌靶向核药,更使得云南白药成功进入核药领域。在医药行业,过去有化学药、生物药、中药等赛道。作为近年来兴起的赛道,核药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医药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在产业链上,单个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云南白药通过开放、协同,不但拓展了自己的能力边界,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这种开放、协同创新,并不止于产业链内,也包括产业链外。比如,在近年来兴起的AI制药上,云南白药便与华为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传统的人工方法,在寻找目标靶点和筛选潜在的化合物上,费时费力。人工智能技术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的周期。而华为在AI领域的强大实力,可以帮助云南白药探索特定场景的AI算法模型,从而高效发现药效*好且*稳定的晶型结构。云南白药沉淀了多年、行业独有的植物标本数据库,也最终发挥了*大的效用。

图片

  不仅如此,积极拥抱数字化的云南白药,还在文山打造数字平台,带动和引领传统的三七产业转型升级。云南白药只是中国医药行业创新的一个案例。

  近年来,中国药企通过与大学合作,与产业链内外的合作伙伴协同,正跑出中国医药创新的加速度。

图片

  医药创新,最终是为了守护人民的生命与健康。过去百年,青霉素、阿司匹林、青蒿素等药物的发明或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并将人类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青霉素发现以前,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伤口感染和传染性细菌疾病。

        1928年,弗莱明在一次偶然间,发现了这种淡黄色粉末,将人类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是杀死人类*多的疾病之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一直对它束手无策。直到1972年,以屠呦呦为首的中国科学家,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在植物提取过程中发现了青蒿素。在中国,医药行业自古就有悬壶济世的理想。云南白药的诞生,就是创始人曲焕章,在救死扶伤的行医过程中,遍尝上百种草药,精心研制而成的产物。

        自1902年创办以来,云南白药一直秉承“守护生命与健康”的使命,服务社会大众。2011年以后,云南白药确立了“新白药、大健康”的新战略,产品线也从药品逐渐拓展至原生药材及养生、大健康、茶品等系列。致力于让传统中药进入现代生活的云南白药,从一瓶散剂已经发展成为覆盖药品、个人护理健康品、中药材资源以及医药物流四大板块的我国大健康产业领跑者之一。其中,单品销售上亿的产品有11个,牙膏、气雾剂、创口贴、膏贴等更是相关品类全国排名第一的产品。

图片

  但作为百年老字号,云南白药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从历史上看,它也并非一家守旧的企业,而具有很强的创新基因。

        这些年,投资上海医药、技术转让获得前列腺癌靶向核药,以及携手北京大学组建国际医学中心……云南白药通过开放协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大时代的回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迫切。

        为此,国家从2015年开始,大力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这对医药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改变过去90%的临床诊疗指南、90%的原创药和90%的高端医疗设备依赖国外的现状。

        而这,需要中国医药企业携起手来,与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上的伙伴合作,积极开展联合创新。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正式启动,为中国医药行业的联合创新打了样。其最终目的,正如詹启敏院士在启动仪式上所言:“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产出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打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医学品牌,服务国家人民生命健康。”过去70年,新中国的医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未来,随着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这样的联合创新机构不断涌现,中国医药创新必将跑出加速度,让健康中国的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56视界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