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掀开面纱,人形机器人将走进我们的生活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2-09-09 17:11 | 作者:科技物语

 1.jpg

图片来源:网络

  抢在马斯克前,雷军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铁大”,一个是世界新能源汽车翘楚,一个是国内智能手机的领军人物,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人形机器人,另外,有消息称顺丰也将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一系列现象表明,人形机器人有火了,行业领军人物的跨行介入,将使人形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一路走来,纵有风雨人不悔

  目前,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有手有脚、能走能跳的人形机器人却并不多,拿我们熟知的物流机器人来说,在其形态上,与“人”大相径庭。

  1、从科幻到现实

  说起人形机器人,可追溯到远古。我国古代有许多人形机器人的传说,散见于历史巨著和古代小说中,古希腊学术重镇亚历山大港被人们比作硅谷鼻祖,在那里发现了人形机器人的远古化石——自动人偶。

2.jpg

  1495年,多面手达·芬奇手绘了人类最早的人形机器人雏形,1886年,法国作家维里耶的代表作《未来夏娃》中,出现“人形机器人”的现代定义:人形机器人,又称仿生人,英文词为“Android”,不仅在外观,还在行为上拟人,而且希望赋予它更多人的特性。

  此后数百年间,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从未间断,从著名的图灵测试,到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再到《变形金刚》、《机器人总动员》、《超能陆战队》、《哆啦A梦》等一系列影视作品,都有人形机器人的形象出现。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论”,对人形机器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超前描述:即当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非常相似的时候,人类会对其产生正面积极的情感;但当相似度高到某个程度,好感度反而会降低,让人产生恐惧心理;相似度继续上升,与人类无异的时候,情感反应又会回正。

  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叫WABOT-1,首开人形机器人实体之先河,从此,人形机器从幻想走进现实。

  2、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先驱们

  最早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主要企业有波士顿动力、Agility Robotics、丰田、本田、软银旗下的Aldebaran Robotics等等。

4.jpg

  人形机器人领域,业内公认的技术最为强大的企业是波士顿动力,一直深耕于此,至今已有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其目标是创造最类人的机器人,曾推出平衡性超强的人形机器人而震动科技界。

  Agility Robotics的人形机器人为双足机器人Cassie,Cassie的反馈控制和自主系统允许其在城市环境中快速移动,可以有效帮助大型工厂和仓库的运输。

  丰田旗下人形机器人为T-HR3系列,侧重于特殊情况下的双足机器人;本田的人形机器人为E2-DR系列,被设计为救灾机器人。

  软银携资金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旗下Aldebaran Robotics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为情感类机器人Pepper,2014年问世,具有较高的情商及熟练的社交技巧。

  国内最早从事大型双足仿人机器人研发的是钢铁侠科技、发布国内首款可商业化的大型双足仿人服务机器人的是优必选科技。

111.jpg

  受限于不成熟的技术和高昂的成本,人形机器人始终不温不火,也充分说明了,人形机器人,只有实用,才有未来,资本是不会为想象力买单的。

  二、前赴后继,你方唱罢他登场

  “人形”机器人在工作上是否有优势?回答是有,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中,使人的形体以及四肢手足最合乎自然的配置,具有非常切合的“实用”价值。

3.jpg

  人形机器人相比于工业机器人,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适合与人类协同作业。人形机器人可走出仓库特定场景,在复杂的室外环境中,能从路边货车拿取包裹并且送到客户家门口,学习在结构化的环境中与人一起工作,它可以完成人所完成的事情。

  具备更多“人“的智能的机器人,可把人类从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们去做更有深度和挑战的工作。“人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人型机器人更温情,更浪漫,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然而,攻克人形机器人这块硬骨头确实不容易,最近五年,就有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被击倒。

  2018年6月底,本田宣布了终止对Asimo的开发;本田的ASIMO自2000年问世后,前后推出了7代,到2011年,其双足机器人能很好保持平衡,行走时速最高达到9公里,但在商业化落地上,看不到前景,不得不中止开发。

  2021年6月,软银表示,将重组其机器人业务、在2020年8月已经停产了其最负盛名的机器人Pepper,其他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波士顿动力双足人形机器人Atlas 大秀跑酷技能,能完成过独木桥、跳箱子、走斜板、支撑跨栏等高难度动作,惊艳表现的背后,离商业化应用差距甚远。

  2013年,波士顿动力被Google收购,2017年转手给软银,2020年底,又被韩国现代集团控股。目前公司估值为11亿美元,刚够到独角兽的门槛,估值较6年前,下降了66%。

  国内机器人赛道熙熙攘攘,但是鲜有聚焦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公司,优必选,经过九年的硬科技拓荒,五年里四次迭代,在近年推出新一代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 X,据称是中国首款可商业化的大型双足仿人型服务机器人,但离大规模的落地还有时日,与幻想中诞生的“人形机器人”仍相距甚远。

铁大1.png

  无论是已经谢幕的昨日之星,还是正在艰难中求生的第一波机器人公司,他们敢吃螃蟹的精神令人佩服,他们展示了胆量和豪气令人敬仰,半路折戟的他们,给了后来者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让这个赛道不时燃起希望之火。

  三、未来已来,走进生活不是梦

  最近几年,科技巨头都喜欢跨界造「人」,特斯拉、亚马逊、戴森等公司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挑战这个智能机器领域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最大,同时也是相当烧钱的赛道。他们的入场,让我们感到人型机器人离我们越来越近。

  1、大腕入场

  近期,关于人型机器人,最热门的话题,则是马斯克与雷军的竞争,一个是手机大拿,一个是新能源车的翘楚,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布局人型机器人。

微信图片_20220906154159.png

  和一般的入局者相比,二者都是智能制造的先驱,非常擅长制造,其背后的公司效益都不错,能够为他们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小米集团是用手机业务赚的钱,来支撑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而马斯克则用新能源汽车业务赚的钱支撑人形机器人研发。

  特斯拉念叨了许久的人形机器人,小米率先发布了,比特斯拉早了50天,在11日晚间的“2022雷军年度演讲”中,一个名叫CyberOne(昵称“铁大”)的机器人走上舞台与雷军进行了一番互动。

  小米在年初就发布了四足仿生机器狗——CyberDog,这款CyberOne原型机应用了在智能制造和之前CyberDog机器狗项目上的技术积累,打造出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全身有 21 个自由度,行走速度为 3.6km/h,相当于人类步行的速度。

  当然,小米刚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要做到机器人可感知和决策,最终成为较为理想的人形机器人,还需要经过多次迭代,不断打磨。

  新能源汽车翘楚——特斯拉,凭借人工智能的成熟,在算法、软件上都有较深的积累,在9月30日特斯拉AI日到来之前,推出人形机器人的原型,代号擎天柱。

  有消息称顺丰可能要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对此,顺丰没有肯定,也没有否认,只是说,对于人形机器人,还在持续观察中,也许未来会加入雷军与马斯克的战阵。

小米铁大美图.jpg

  不论雷军与马斯克的首款人形机器人是「商业操作」还是「技术延伸」。他们研发的意义,在于它们这样的头部科技企业起着为市场树立标杆的作用,一个产业,尤其是“未来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号召力企业的带动。

  2、科技赋能

  人形机器人的推广应用需要过两个坎,一是技术突破,一是商业化。先说技术突破,人型机器人的每“一小步“,都是科技领域的“一大步”。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并不是单一场景,而是多场景综合式的任务执行,但复合场景的应用需要机器结构、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形机器人需要融合运动学、仿生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控制学等等学科最前沿的成果,特别是人工智能。

微信图片_20220906154420.jpg

  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像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核心技术在于仿生结构设计和驱动控制技术,真正的竞争力,是对AI的理解。AI,是人形机器人的心脏。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过渡,也可以说,人型机器人最核心的AI技术正在突破,它背后代表的是众多高科技新兴产业的突破。

  人形机器人是智能科技最佳载体,是一张融合了先进科技的名片,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掀起一场革命,人机共融的序幕已经开启,已经迈过了技术储备的关键分界点,将从量变实现质变。

  3、性价对比

  据资料,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总价值或将翻番,中国已成最大销售市场,水涨船高,人型机器人的市场如何呢?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00万亿级别。

  过去因技术成熟度不够,没有印证人形机器人足够高效的场景。在技术取得突破后,其应用的场景,想象空间特别大,在物流领域属于很大的市场,具备潜力,人形机器人为当前的各类物流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微信图片_20220906153226.jpg

  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期望值正在悄然改变,这两年正强调要扎实落地,强调真价值的时代。巨大蓝海市场能否兑现,取决于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同时能实现量产降低成本,否则,人形机器人只能赔本赚吆喝,变现很难。

  雷军在发布会上透露,人形机器人CyberOne的成本每台大概六七十万元,尚无法实现量产,而马斯克的“擎天柱”,其定价为2.5万美元,售价在20万元人民币以内。

  看来马斯克的野心并不是将“擎天柱”作为秀肌肉的产品,而是一款真正出售的商品,这也许得益于特斯拉在汽车领域的技术沉淀。

  商业突破,或者说场景应用,性价比很重要,成本效益的实用性,可以说,是目前两足机器人最大的挑战之一。

  做了三四十年的本田ASIMO、因研发投入成本过高,商业化不能落地,而停产;波士顿动力Atlas,因成本高达几百万美金,无法实现量产,在商业化上都遇到了不小的问题。

  缺乏市场就会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无法降低成本,又会失去市场,这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一个悖论,马斯克有望打破这个悖论。

微信图片_20220906153220.jpg

  当然,机器人核心部件成本也在快速降低,如导航,激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驱动部件等等,为人型机器人的性价比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对于人形机器人,人们希望其酷炫,更希望它有用,还有较高的性价比,这似乎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

  结语:人形机器人是人类对于机器人最初的想象,也是最终极的想象;人形机器人,更准确地说是仿生机器人,将最终触及现实层面的科技与商业;只有更懂人类、更有共情、更擅长学习的机器人,才能拓展更多场景,进而才能真正解决生活当中的刚需、痛点和高频问题。

  关注“新创融媒”视频号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热门排行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