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继续向好,货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对捆绑吊装产品的需求进一步释放。
2007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种相关的物流活动和商流活动持续繁荣,生产制造业和物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货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31.4亿吨,比上年增长9%;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2379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4%; 2007年公路货运量为162.8亿吨,比2006年增长11%。公路运输周转量为11257.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4%。
国内社会客运量和货运量整体增长一般与GDP增长趋于一致。因此,以2008年社会整体的客运量和货运量增长为率10%计算,2008年公路和铁路的货运量都将有大幅度增长,公路货运量将达到167亿吨,周转量可达11424亿吨公里;而铁路货运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3亿吨,周转量达到23715亿吨公里。到2010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将超过25000亿吨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也将达到14000亿吨公里以上。如图6-1所示。
图6-1 全国铁路、公路货运量统计及预测(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水运方面,继2007年货运量突破40亿吨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2008年水运货运量将达到48亿吨,预计2010年将接近甚至突破70亿吨。如图6-2所示。

图6-2 全国沿海主要港口货运量统计及预测(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随着货运市场的不断扩大,保障货运安全的捆绑加固产品行业必然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人们的安全意识在逐步提高,加上国家可能出台的使用捆绑吊装产品的强制性法规,这些都将进一步刺激市场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因此捆绑吊装产品市场在未来几年必然会以超过货运市场增长速度的速度继续扩大,大约为18%,而且在某个时刻还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2、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市场环境逐步改善。
我国目前在捆绑吊装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方面没有专门的标准、政策法规和要求。由于生产技术标准的缺失,市场上此类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质量差的产品由于价格优势充斥着市场,高质量的产品却受到排斥,市场竞争极为混乱,加上没有对使用捆绑吊装产品的严格要求,很多用户为了眼前利益或图省事,不使用规范的捆绑吊装产品。由此造成的很多严重的货运安全事故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加上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相关法规和标准已经进入初步规划制定中。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有关部门规定禁止没有使用捆绑吊装产品的车辆上高速公路。为了保证相关标准、规范的实行,我国也应出台类似的法规。相信随着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和逐步完善,整个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对行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捆绑吊装产品市场必将迎来最佳的发展时期。
3、产品进入推广期,产品认知度逐渐提高,产品品牌化逐渐显现。
随着市场的发展,捆绑吊装产品已经开始进入推广认知阶段。随着货运市场的规范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和个体户开始为车辆采购现代的捆绑吊装产品,尽管由于对成本的敏感,很多时候都是与麻绳等混用,但至少说明人们对于此类的产品的认识开始逐渐提高。而企业运输规模越大、运作越规范,这种认识越深入,对高质量的品牌产品需求越强烈。调研中发现有将近29%的用户将品牌放在首位,在供应商、销售渠道和客户中也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较高品牌认知度的几个大品牌,比如,双友、巨力、力华等,它们的品牌认可度分别达到了18%、25%、20%。这些大品牌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并且使某些高端市场已经形成只对自己品牌的认可,这说明市场已经出现垄断竞争的趋势,市场将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竞争阶段过渡。各品牌产品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必将出现整合的局面,一些大企业将借机通过兼并收购扩大规模。
4、国外企业已经瞄准中国市场,市场竞争逐渐增强。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引起了国内企业的重视,还吸引了国外著名的捆绑吊装产品生产企业的目光。正是看到了我国巨大的货运市场规模,这些企业开始积极拓展国内业务,进行品牌和营销渠道建设。捆绑吊装产品在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成熟,国外企业以较高的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短期内主要在高端用户方面与国内企业展开竞争。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优势主要在对国内市场的了解以及多年的品牌建设,而且随着近两年的发展,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并不完全处于劣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外资在该行业的全面进入,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国家对该行业的监管也更加重视,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成熟。
5、应该注意产品的营销渠道制约高质量产品的销售问题。
产品销售终端一般设在货运市场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中心,产品的销售方式一般以零售为主。由于企业没有积极控制销售渠道,因此零售商一般选取利润较高的产品进行销售,一些大品牌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投入大,其价格较高,同时对销售渠道建设方面的缺乏关注,所以零售商在经营这些产品方面并不积极,他们会选择销售一些价格比较低廉,利润比较高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质量较差,这种局面的出现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必须予以重视。一方面,企业必须重视营销渠道建设,通过加强广告宣传、发展代理商或直接设置零售点、给予零售商优惠政策等方式展开营销攻势,拓展销售网络;另一方面,政府方面必须采取措施规范市场,比如出台市场准入规定,严防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经常对市场销售产品进行抽查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