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创新——首钢汽车板实现从无到有
2011-08-11 18:08:57
在首钢总公司的正确领导下,首钢汽车板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的快速发展,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成为首钢高端产品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标志。这是首钢人持续推进创新创优创业的结果,是首钢人的骄傲和自豪。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的方案。搬迁后的首钢将产品结构由长材调整为板材和精品长材。搬迁后的首钢必须尽快生产出优质的精品钢材,如高档汽车板,与北京市的汽车产业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继续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继续保持“功勋首钢”的荣耀。为此,首钢为汽车板发展进行了三大准备。
一是思想准备。首钢要发展板材,2006年10月,来自德国亚琛大学Bleck教授的报告揭开了首钢板材文化全面普及的序幕。随后,由七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报告组举办了板材生产和管理系列讲座,系统地讲解了板材生产技术、一贯制质量管理、板材市场情况及主要产品等知识。这是首钢板材文化建设的思想启蒙。2007年,朱继民明确提出了首钢板材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通过板材文化的大讨论,特别是通过学习朱继民对板材文化的精辟论述,为首钢发展板材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
二是物质准备。2006年迁钢二期工程投产、2008年顺义冷轧连退和镀锌机组建成投产、2009年迁钢三期工程投产,2010年首钢京唐公司一期工程投产。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和投产使首钢拥有了4条热轧机组、3条冷轧机组、3条连退机组、3条镀锌机组以及2条罩退机组。这些工程的主体装备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与此同时,迁顺产线通过学习蒂森等先进企业的经验,对标找差,先后配套建设了转炉AMEPA下渣检测系统、板坯表面清理系统、板坯质量在线判定系统、冷热轧带钢在线表面检测系统等辅助设备。尤其是板坯表面清理系统是国内继宝钢之后第二家配置该设备的钢铁企业。
三是组织准备。在总公司领导的指示下,从2004年开始,技术研究院就从国内重点学校大规模地招聘高学历、有板材研究经历的应届毕业生。2005年6月,技术研究院将板带研究所拆分为薄板技术研究所和宽厚板技术研究所。目的是加强薄板产品开发和工艺技术研究的组织领导。2006年12月,在迁顺产线相继建成的时候,技术研究院将薄板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分别派往迁钢和顺义,并成立了派驻站。目的是使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紧密贴近现场,实现熟悉设备、工艺、人员和环境的“四熟悉”。
2009年9月,总公司决定成立汽车板推进处,集中负责汽车板的销售、质量设计、用户服务和综合管理。2009年底,汽车板项目经理部组织成立了客户服务组,统一负责对应客户的合同组织、材料认证、客户服务和异议处理等。
2010年,首钢汽车板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全流程配置了质量主管、质量工程师、过程质量工程师和质量工四级质量管控人员388人。通过培训,全员的质量意识和管控能力明显提升。围绕汽车板的生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取得创新性成果14项,创新点达到了38项。
经过一年的自主创新,首钢汽车板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迁顺产线已形成批量稳定的汽车板生产能力,全年生产完成冷轧汽车板56.7万吨,外板7万吨:其中乘用车外板3.5万吨。实现合资品牌A级乘用车整车供货:具备为首钢批量定制生产北京现代悦动的条件。首钢已经成为国内排名前五车企包括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的供应商。首钢对汽车板的掌控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迁顺产线专线化水平由年初的40%提高至70%,汽车板合同兑现率由年初的86.4%提高到的93%左右。
2011年1—6月份,迁顺产线共生产汽车板39.1万吨,完成全年计划的48.9%。市场占有率8.8%,坐稳了国内第四的位置。镀锌汽车板完成3.15万吨,是2010年产量的2.1倍。高强汽车板2.88万吨,是2010年产量的1.7倍。7月份高强汽车板和镀锌汽车板的订单量双双超过1万吨。首钢进入中高端汽车用户的进程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神龙汽车、郑州日产和北京现代主机厂的认证取得较大进展。
首钢汽车板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体会。
一是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首钢汽车板快速推进的重要前提。汽车板三年迈出三大步,是总公司抓住首钢搬迁调整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双重机遇,并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谋划,总公司领导亲自组织、系统策划、精心准备,全体参战人员牢记使命、拼搏进取、精细苛求的结果。自2008年7月以来,成立了汽车板推进处、全面实施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解决了汽车板产品开发、质量攻关、市场开发、生产组织、过程管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领导的亲自参与、坚定不移推进,确保了“自上而下”的观念转变。
二是建立学习型创新型体制机制,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快速追赶的有效途径。TKS向首钢转让汽车板生产技术、质量和管理,为首钢迅速打开了生产汽车板的大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首钢汽车板发展的实践证明,汽车板关键技术的突破要靠首钢自己的团队,就要坚持“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开发合作,坚持学习先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首钢在进行充分人才储备的同时,建立了有效的学习型创新型体制和机制,让能干事者有机会、让干成事者有舞台,是持续学习和创新的动力源泉,对首钢汽车板的自主创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三是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是汽车板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和科学化,以及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精准控制,提高了全员的质量意识,实现了连铸、热轧、酸轧、连退和镀锌五个工序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为进一步改进质量奠定了基础;精细化的操作和管理,促进了过程指标合格率的持续进步,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成本不断降低。(信息来源:首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