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晚,ST易购的一纸公告,撕开了中国零售行业十年变局的裂口——阿里巴巴,这个十年前豪掷283亿入股苏宁的互联网巨头,首次按下了减持键。按照最新股价计算,阿里持有的苏宁股权已浮亏约250亿,而此次减持计划套现仅4.9亿。从当年“新零售”风口的战略同盟,到如今资本层面的理性切割,这场持续十年的商业合作,正以一种充满张力的方式,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黄金时代与转型阵痛写下注脚。
一、十年前的“世纪联姻”:当互联网巨头遇上线下王者
要理解阿里与苏宁的十年纠葛,得回到2015年那个燥热的夏天。彼时,“新零售”概念刚被马云提出,互联网巨头们正集体焦虑:线上流量见顶,必须向线下要增长。而传统零售巨头们也在慌:电商冲击下,门店客流下滑,再不拥抱互联网就要被淘汰。
苏宁当时还是那个“家电零售之王”。1990年张近东在南京开出第一家空调专营店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小店会成长为年销售额超千亿的巨头。2004年上市,2008年营收超越国美登顶,2013年销售额1052亿——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同期阿里巴巴的营收。那时的苏宁,线下门店超1600家,是中国家电零售无可争议的“线下王”。
阿里则正遭遇京东的“正面突袭”。2015年的京东,凭借自营物流和3C家电优势,在电商领域快速崛起,直接冲击阿里的核心底盘。阿里需要一个强大的线下盟友,弥补其在实体零售、尤其是家电3C领域的短板;而苏宁需要阿里的线上流量、技术和数据,帮它从“家电连锁”转型为“全品类零售平台”。
于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战略联姻诞生了:阿里出资283亿,以15.23元/股的价格认购苏宁19.9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则斥资140亿认购阿里1.09%股份,成为阿里股东。双方约定共享物流、数据、支付资源,共同打造“中国版亚马逊+沃尔玛”的O2O生态。当时的媒体用“史诗级合作”形容这场牵手,张近东说“这是苏宁互联网转型的关键一步”,马云则称“未来的零售没有线上线下之分,只有是否融合之别”。
十年后的今天再看,这场合作的初心不可谓不美好:互联网巨头渴望线下的“肌肉”,传统巨头渴望线上的“翅膀”,两者相加,似乎能创造零售的“超级物种”。但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1+1”未必等于2,甚至可能小于1。
二、从“双向奔赴”到“各自转身”:十年间的冰火两重天
合作初期,双方确实有过一段“蜜月期”。阿里给苏宁开放了淘宝首页入口、天猫电器城运营权,苏宁则给阿里开放了全国1600多家门店作为“前置仓”,试点“线上下单、线下发货”。2016年,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GMV突破200亿,阿里的“双11”也多了苏宁的线下体验场景。
但裂痕很快显现。2017年,苏宁突然公告减持阿里股份,套现约98亿;2018年又两次减持,合计套现超200亿。当时的苏宁,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线上投入巨大但盈利困难,线下门店租金、人力成本高企,还要应对京东、拼多多的低价冲击,资金链日益紧张。减持阿里股份,成了苏宁“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之举。
而阿里,则展现了难得的“战略耐心”。从2015年入股到2025年,整整十年,阿里从未减持过苏宁股份。即便苏宁股价从15.23元的定增价一路跌到1.78元,即便持股账面浮亏从数亿扩大到250亿,阿里始终按兵不动。这种“长期持有”,既是对当初战略的坚守,也暗含着对零售行业“线上线下融合”的信念——它或许在等苏宁“触底反弹”,等O2O生态真正跑通。
但市场没有给阿里“等”的时间。2020年后,苏宁的困境全面爆发:2021年净亏损433亿,2022年被实施ST,2023年市值跌破200亿,曾经的“家电零售之王”沦为资本市场的“问题股”。截至2025年上半年,苏宁易购无控股股东,董事会6席中,苏宁系占2席,阿里占1席,南京国资占1席,股权结构的分散,也预示着战略协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阿里的“耐心”,最终没能等来苏宁的“反转”。2025年9月,杭州灏月(阿里系主体)宣布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2.63亿股,占总股本2.85%,按1.78元股价计算,套现约4.9亿。这4.9亿,对比283亿的初始投资,连零头都不够;对比250亿的浮亏,更像是“割肉止损”。
但如果仅用“亏损”定义这场十年投资,未免太过简单。苏宁在2017-2018年减持阿里时,恰逢阿里股价高位,套现的200亿为其续命数年;而阿里持有苏宁的十年,虽然账面浮亏,但也通过苏宁的线下资源,完成了对家电零售领域的“战略侦察”,为后来盒马、淘鲜达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商业合作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财务回报,还有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对资源整合的试错。
三、阿里“零售大瘦身”:从“生态梦”到“现实账”的战略转向
阿里减持苏宁,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其近年“零售板块大瘦身”的延续。
2024年12月,阿里以74亿出售银泰百货全部股份;2025年1月,以131亿港元出售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母公司)全部股份;2025年4月,拟减持三江购物3%股份;同期,杭州灏月还在清仓丽人丽妆、减持圆通速递、美凯龙……从百货、超市到家电零售、美妆电商,阿里正从过去十年“买买买”的零售生态中,系统性地“卖卖卖”。
这背后,是阿里战略逻辑的根本转变:从“生态扩张”转向“核心聚焦”。
2010年代的互联网行业,信奉“生态论”:巨头通过投资、并购,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上下游,形成“万物互联”的商业帝国。阿里的“新零售”战略,正是这一逻辑的产物——通过投资苏宁、银泰、高鑫零售,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场景+物流配送”的全链路生态,对抗京东的自营体系和拼多多的下沉市场。
但生态的代价是“重资产”和“低效率”。以高鑫零售为例,阿里2017年入股时,大润发是中国商超龙头,但在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的冲击下,大润发的门店优势逐渐变成负担。阿里试图通过“淘鲜达”改造大润发,但传统商超的组织架构、供应链体系与互联网的“快迭代”难以兼容,最终只能“出售离场”。
2020年代的互联网行业,更讲“现实账”:资本不再追求“规模至上”,而是“ROI(投资回报率)至上”。阿里新任管理层在2023年投资者大会上明确提出“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资本效率”,非核心资产若不能带来协同价值或持续盈利,就会被果断剥离。
零售板块的“瘦身”,正是这一战略的体现。如今的阿里,更愿意将资源集中在淘宝天猫(核心电商)、阿里云(科技服务)、本地生活(饿了么、高德)等“现金牛”和“增长极”业务上,而非继续为“生态梦”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