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零售毛细血管的创新和迭变

来源:联商网 | 2020-08-31 14:58 | 作者:老刀


整个零售业,正在变得越来越“细腻”。
 
这样的细腻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门店小型化,商业的场景空间更加人性化。更多地增加休闲元素,比如更多地融入自然,建筑与绿植和山水意境的融合,书店+、咖啡+这些轻休闲业态的融合。
 
第二,开辟不同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贴身服务。比如针对社区的商业开发,针对家庭生活消费场景的开发,针对办公消费的场景,针对差旅的消费场景。
 
从产品(品类不断细分,产品不断简约而且追求极致),到交易方式(线上线下一体化,快速的配送服务),再到交易的环境(新的消费的渠道和人性化的店面设计),零售模式越变越小,越变越精致,零售的各个维度在不断地追求极致。
 
1、得社区者得天下
 
一大早,“阿姨帮”上叫的家政服务人员来敲门,做早餐、搞清洁、然后送孩子上学。业主吃完早餐,用滴滴叫了一部专车去上班。
 
中午,留守的太太不想做饭,通过“饿了么”叫了一份热气腾腾的快餐。冰箱里的牛奶,卫生间的洗漱用品都没有了,京东到家或者兴盛优选送货上门。
 
黄昏,“每日优鲜”刚送到新鲜的水果和糕点,在“美团卖菜”上叫的肉类和蔬菜已经送到指定的存放点。
 
晚上,享受“河狸家”上叫的美甲服务后,两口子在“美团”上预定了电影和座位,出门看电影去了。
 
这是一整套的社区服务应用场景,无论从线上还是到线下,只要任何可以想像得到的家庭服务和产品,几乎都能有相应的零售商提供解决方案。
 
社区,是所有人群消费最集中的地方,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围绕着社区为起始点。把服务和商品送到社区去,第一时间地接触到客户,是社区零售的初衷。而围绕这样的初衷,结合线上化的成品提供,让过去时代需要远程消费的劳心劳力变成了今天移动时代的懒人经济。
 
很多年之前,从家电零售到家居家装以及后来的超市业态,就有“得社区者得天下”的论断。所以,无论是卖电器的国美、苏宁,还是卖家具建材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都出现了社区店,超市也出现了便利店、24小时全天候围绕社区的小型店面。
 
当移动时代到来,线上电商跟传统的线下店面结合,发生化学反应,社区零售就诞生了更多的新创意。
 
比如说,随着生鲜零售的不断分化,在前几年,“卖菜”成为一门看上去不错的好生意,前年的前置仓模式成为一种新的围绕社区的零售桥头堡。
 
为了第一时间满足需求,配送到位,不仅仅把体验店前置,还要确保配送的时间最短,小型的仓储也要前置。
 
再比如说,一直以来,京东引以为豪并且成为京东零售护城河的快速配送,忽然之间在“同城零售”的裹挟之下似乎失去了优势。早在2015年,京东就承诺,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数省份之外,下定之后24小时送达。
 
但是,随着美团和饿了么的快速风靡,半小时送达让京东也大跌眼镜。尤其是,美团的野心进一步膨胀,谁说以后美团就不能卖日常用品,不能卖电器?如果美团打通同城的各个线下零售商,以京东和天猫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将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京东在去年马上推出“到家服务”。
 
同城零售、前置仓等等这些模式的创新,基本上都是围绕社区这个消费的生态体系在不断地花样翻新,不断做新的文章。
 
2、社区商业线上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社区商业的整合、创新和线上一体化,成为明显的趋势。
 
去年,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了一个叫“邻里中心”的半商业、半休闲、半行政化的新型业态模式。其核心思路是围绕社区+,可以加商业,可以加休闲服务,还可以加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便民需求。
 
其主要有几种核心的业态形式:
 
一、生鲜菜场。从蔬菜到肉蛋奶以及海鲜类,不同业态分门别类地安置其中,与超市相比,菜场的动线安排更为自由,方便顾客自由选购,节省时间。
 
二、便民中心。包括美容美发、洗衣、缝补、家政服务、二手中介,甚至包括美甲等等。
 
三、轻餐饮业态。包括简餐、零食、咖啡厅、饮品等餐饮形式。
 
四、休闲业态。阅读、亲子、健身洗浴等等。
 
当社区商业进入了移动端的消费场景,新型的模式创新和整合,首先要解决线上的问题。在五年之前,零售谈论得更多的是O2O,也就是指从线下到线上。围绕社区商业,当线下的产品和服务高度成熟的时候,需要整合到线上去。
 
满足懒人经济,更高效和便捷化,是社区商业两大最为核心的诉求点。
 
当具备一款移动端的APP,同时可以满足社区商业的商品交易和配送,还能满足社区服务的预约或者上门,那这必然将是未来社区零售的新型平台。社区商业和社区经济在这样的线上平台之上,会得以进一步的创新型增长。
 
3、社区商业的新空间构想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场景空间和商业价值输出?质优价廉的商品,灯明地净的商业环境,丰富多样的可选择品牌,专业周到的服务,所有的这一切,对未来的消费者来说足够了吗?
 
零售商业的这一套固化模式,从九十年代开始,百货商场、超市、购物中心、步行街这些零售模式的大量涌现和崛起,到今天差不多历经了三十年。
 
当消费者跻身这样的商业消费场所的时候,高度雷同的体验和大量重叠化、低差异化的商品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商业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在进行着新的迭变。
 
这些年,一批响应“第三空间”概念的混搭空间应运而生,贩卖的就是体验感。比如各种专注细分市场的特色“咖啡+”店开始兴起,通过贩卖空间或者说这种空间调性下的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进行一种“浸入式”教育。
 
比如“书店+”的空间。书店天生与“爱智”接近,主打白领消费的人群。过往单一靠卖书生存的书店实在太难支撑,转型的过程中,借鉴最多名气最大的恐怕要数茑屋书店。茑屋被称为日本颜值最高的书店,也是最具人气的生活形态跨界店,实现了将电影、音乐、书籍融合的复合店模式,更是加入了咖啡吧、面包房等组成“第三空间”,甚至还拥有如宠物美容、照相机专门店与餐厅等众多设施,为当地人营造出一处复合式的文化生活场所。
 
在日本,有人提出4种新型的社区商业空间模式:
 
一、文青生活+商业塑造休闲和开放的场所气质。La Kuga是日本设计师隈研吾及其公司完成的一个旧书仓库改造项目。集合了服装、餐饮、生活家居等业态,其核心理念是复合式设计生活空间,即「衣食住+知」,在满足顾客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补充精神文化需求。
 
二、书店业态+商业:重视常被忽略的“熟龄人群”。茑屋书店代官山T-site,是东京新热门打卡点。它与很多迎合青年的商业不同,锁定了熟龄人群。
 
因为市中心地价昂贵,加上附近没有大型商业,入夜后大量店铺关闭,因此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夜间经营非常活跃的社区中心。
 
三、休闲公园+商业:打造如公园般的丰茂景观。打造城市中心的“自然派社区”,提倡有机消费的商业综合体理念。将建筑跟绿植和花卉高度融合,崇尚极简风格。
 
四、街巷空间+商业:让建筑本身成为体验的一部分。小型商业街区组成一前一后两个纵向模块,设计师使用连续曲线屋顶来连接建筑群,适合附近居民在此聚餐,休闲。
 
4、社区商业:人性+商业,物质+精神的双重互动
 
社区商业,是最贴近人们呼吸的地方。这样的商业模式在考虑商业本身的优质化、便捷化的同时,更加需要关注人性的需求,需要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价值感的共鸣。
 
从产品到文化,从模式创新到商业空间的创新。社区商业如同整个零售肌体上不断裂变和分化的毛细血管,链接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为整个零售大森林输送养分,感知温度,创新蝶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