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流业需要从“粗放型”、“重成本”向“高质量”、“重服务”发展,从“成本导向”为主转向“服务”优先。其次,随着中国正进入技术大变革新时代,并以“智慧化”为发展方向,在“十四五”时期,物流必然面临技术的重大提升和变革,朝着柔性自动化、智慧化发展。第三,基于数字化,物流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其特点就是“三流合一”,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全面的连接。在山东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我认为习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极为重要,物流连接正是物流的本质和作用。现在进入供应链时代,物流的连接作用从独立连接变为供应链的连接,其带来的变化必将逐步体现。第四,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把物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这是党中央对物流提出的最新战略定位。我们知道,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社会的底盘,是经济社会操作系统,经济社会全部都架构在基础设施之上。物流成为基础设施,经济社会需要在新的基础设施上重构,必将带来一系列颠覆式的创新。
记者:“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哪些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您是如何解读的?
王继祥:第一,强调物流业“回归本质”。“十四五”规划提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现代物流涵盖其中,这实质上是物流本质的回归,也预示着,“十四五”期间以及更远的未来,物流业需要更加重视服务和体验而不是降成本导向。第二,强调物流业的战略定位。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这意味着,物流的战略定位是基础设施。实际上,关于物流的定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直到“十九大报告”才将物流网络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基础设施是支撑中国经济的底盘,物流被定位为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强调物流发展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二是服务于乡村振兴。这些均是“十四五”规划新提出和重点强调的领域。只有构建起现代物流体系,才能有力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的重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物流下沉的重要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必然让物流连接更加充分,覆盖的面更广,只有完成乡村振兴,才能进一步建设现代化,完成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此外,“十四五”规划也强调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等内容,从供应链与物流的融合角度来看,在上述两大方向的基础上,物流将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以产业链供应链链条为纽带实现物流业和制造业、商贸业的融合,实现消费者和生产端的连接。
记者:您认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将对整个中国物流业产生哪些影响?
王继祥:我个人认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将在以下几方面对中国物流业带来影响:第一, 将全面推动物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质增效将取代降本增效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主流理念!第二, 将推动中国物流的绿色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理念包括可持续、绿色化,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物流的绿色化必将迎来进一步发展。第三, 将推动中国物流的智慧化发展,这是实现双循环发展、乡村振兴、智慧供应链的基础,需要通过软硬件技术的升级变革来实现。第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推动中国物流的主体地位与国际化发展,尽管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贸易大国,但是中国物流的整体水平并不与此相适应,国际物流是我们的短板,随着产业链的转移和“一带一路”的推动等,中国物流技术服务也将走向国际化。第五, 新模式将推动物流行业全面创新,进入“新物种大爆发”时代。可以说,任何一个商贸流通的变革,没有物流的变革支撑是无法实现的。“十四五”强调创新推动,势必推动中国物流创新模式的发展,如乡村振兴必然推动物流向农村、向“最先一公里”(既包括农村和农产品基地,也包括制造工厂在内)延伸,总的来看,物流向“最先一公里”,以及向末端消费者延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具体到物流装备行业而言,您认为“十四五”规划将带来哪些影响,物流装备业发展将呈现出哪些趋势?